深圳中职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这场培训活动分享真知灼见

南方都市报APP • 教育大件事
综合2024-06-06 10:54

为推进深圳市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深圳市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日,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专题培训”活动在深圳盐田举行。来自深圳市各中职学校的领导、教研工作负责人、高水平专业负责人、部分职业教育结对帮扶地区的中职学校应邀代表等100多人参加培训。

图片

培训活动通过政策学习、案例分享、专家评点、理论引导等形式展开。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研究员罗理广、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副校长胡秋月等专家莅临现场,为与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点拨与指导。


 

这是一台有关中职教育发展前景、趋势和前沿方向的智慧盛宴,与会者聚焦于中职教育的各个层面,提出了真知灼见,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改善与提升方案,为深圳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深圳中职学校分享典型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生动的创新实践

在国家产业升级战略和教育战略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的价值、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凸显。建设高水平中职学校、发展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是时代之需也是当务之急。在理解、学习与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深圳的城市实情与中职教育的发展实情,去促进中职教育的升级迭代,是深圳中职教育工作者正在持续推进的行动。

 

培训活动中,深圳市8所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深圳艺术学校、深圳市福田区华强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龙岗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分别介绍本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典型案例,嘉华金蛛产教融合基地介绍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均是深圳中职教育具有代表性的、生动的创新实践,是紧跟时代前沿的课程重塑与专业重构。

本次培训旨在为深圳中职教育工作者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研究员罗理广表示,本次培训旨在为深圳的中职教育工作者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专家的指引和同行的碰撞,针对中职教育一线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聚焦于中职教育的长期发展趋势,给出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和可行性的改进提升方案。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员代表刘惠敏表示,本次培训安排8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进行经验分享,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各个学校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学校后期专业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培训活动引发深入思考,提高理论实践研究水平,专家的专题分享和点评信息量很大,开放的研讨让学校一线工作者深入研读文件,领会政策精神,同时可以更多元地思考问题,为后期项目和专业建设工作,提供更高站位的指引,将有助于后期工作的高质量落实。

深圳市新鹏职业高级中学学员代表胡建川表示,聆听了8所学校经验分享和3位专家的点评,收获大,感受深:领会到了专业群建设的9大块,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及发力点;专业人才培养要有可持续性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就业状况;岗课赛证要突显行业标准,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做好双高效建设;专业建设要做好数字化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的体现;打造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做好新基建五大任务。

深圳市深德技工学校学员代表张龙韬感慨,聆听现场三位专家和八所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经验分享使他受益匪浅。每个建设单位的专业群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以及结果评价等方面,步步紧扣;专家对于政策的解读,详细而又一针见血,为高水平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单位的高水平分享对于他们一线教师的指导和教育意义非同寻常,围绕“岗课证赛”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中“五金”和“五育”等关键词指明了专业建设的方向。

深圳市中特技工学校学员代表周正淮认为,培训活动中,深圳市8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院校分享了在高水平专业建设中的典型范例。凸显了在专业创新领域的杰出实践,体现了其显著的育人成果,从本次培训,他深深体会到,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加强校企高水平合作,提升师资水平。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学员代表彭静说,感谢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次学习让其认识到,学校与专业群的建设不仅要紧跟时代和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还必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行业需求和产业变革,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深圳嘉华金蛛产教融合基地学员代表金雨表示,校企合作在高水平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国际合作职教出海方面合作空间广阔,在企业讲师进课堂、升级活页教材、为中职生体验未来职业岗位方面合作方向具体,在校企共同打造特色专业、培育一流现场工程师方面合作价值明显。他期待与深圳中职教育同行产生更多互动,推动更多务实合作。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编辑:周正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