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谢萌 考前焦虑,难以入眠;想补充营养担心弄巧成拙……高考中考考试季来临,不少考生和家长在考前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在饮食搭配上也想整点新花样。备考心理状态如何调整,怎么吃更合理,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邓秀良、临床营养科主任刘晓军为考生和家长们送上“干货”。
呼吸调整助力考生头脑清醒
考前紧张,容易焦虑,龙华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邓秀良提醒,考生在考前和考试时,可通过腹式呼吸,调整、放松自己,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注意力,减少紧张导致的头晕头昏、失眠等问题。“心理状态调整好了,有助于保持身体和心理的良好状态,帮助从容面对考试”。
邓秀良提到,心理状态会影响身体状态和身体功能,压力过大可能让考生处于焦虑状态,造成失眠、没有胃口等问题。考生过于紧张除了容易失眠,白天精神不济,过于紧张(焦虑)本身也会表现为反应慢,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也可以理解为“大脑功能下降”,进而影响考试发挥和考试成绩。因此,考前应调整好心理状态,平常心应对,规律作息和饮食。
不少家长也进入“备考”状态,邓秀良提到,对于家长在中考高考期间对孩子应“静静关注,默默关心”,做好考生“后勤服务”,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孩子表示没有需要,家长顺其自然就好,但不应过度关注孩子,避免传递焦虑情绪。考试结束后,过分聚焦考试情况也容易引发焦虑,邓秀良建议家长和考生在每考完一门后应适当放松心情,考试期间几天不要去对答案和估算分数,以免增加考生焦虑感。
6月26日-6月28日为深圳中考时间,此前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睡眠、饮食、体重等情况,如果孩子提出需要帮助,家长可以主动协助孩子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必要时可以让心理老师和医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面对不少家长“鸡娃”的行为,邓秀良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终身学习”的精神,才有助于青少年“终身成长”和快乐成长。青少年长期高压学习相当于成年人“过度加班”,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因此,青少年平常同样要“劳逸结合”。家长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睡眠、饮食、体重、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是否异常,侧面去评估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果孩子向家长和学校主动提出“想看看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不要批评或否定孩子的想法。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应给予点赞和支持,因为这表明他可能面临心理困惑并正在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是帮助他心理成长的最好时机。
考前不宜“进补”,食物安全不容忽视
除了心理状态调整,不少家长也可能存疑,临近考试,考生是否需要进补?龙华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刘晓军提醒,临近考试,考生应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不要刻意去改变,以免不适应;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保持平衡膳食,做到“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早餐要吃好,要有一定量的主食,保持血糖稳定,为大脑提供充足能量。同时可以喝一杯奶,吃一个鸡蛋,适量蔬菜或水果;午餐要吃饱,除了一定量主食外,要荤素搭配好。注意肉类和豆制品的补充;晚餐要吃少,荤素搭配好,但不宜吃得太晚、吃得太饱,睡前1小时可以吃牛奶、酸奶、水果等。
刘晓军提示,考生应注意补充水分。“考试期间天气热,出汗多,要及时补充水分。考试前不要喝太多水,不宜吃西瓜等利尿的水果,以免影响考试。考试后要及时充足补充水分,以白开水、绿豆汤、淡茶水为主,不要喝太多饮料,特别是冷饮,以免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近期天气闷热潮湿,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刘晓军提示考生和家长,考试期间最好在家或学校集中就餐,尽量不在外就餐,若在外就餐,也要选择清洁卫生的大的餐馆,以保证饮食安全,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编辑: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