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目科技递交港股《招股书》,这是其继2022年12月、2023年10月后,第三次冲击IPO。
近年来,主营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业务的赛目科技整体业绩持续向好,但具体分析,各细分产品收入状况波动明显,“场景库”业务甚至已经面临两年零客户的局面。
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不断攀升,账期快速拉长,想要成功“闯关”,依旧存在变数。
“因祸得福”进入智能驾驶仿真测试行业
赛目科技由赛迪集团与北京梆梆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梆梆”)成立于2014年,原计划从事移动应用程序网络漏洞检测服务。
然而,两个股东方的合作未能按计划进行,公司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直至2017年,作为大股东的赛迪集团将赛目科技的发展方向调整为ICV算法测试及仿真系统,并引入何丰、胡大林、马蕾组成管理团队,研发先行。
胡大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专业,在工业软件开发及设计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曾在从事工业电器及软件设计及开发的北京远新兴业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何丰有着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士学位,曾在从事机械及车辆设备技术开发的北京远西科技担任技术总监,负责产品设计及开发,在研发测试、验证和评价系统方面拥有较多经验。
以二人为技术核心,2017年年中赛目科技开始研发专有核心技术及测试工具,并开展ICV测试相关业务。
目前,赛目科技主要从事智能网联汽车(ICV)仿真测试产品的设计及研发,同时提供相关测试、验证和评价解决方案。主要用来测试智能驾驶算法的功能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对相关设备进行维护、监管。
近年来,我国ICV行业增长迅速。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国内ICV测试、验证和评价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从12亿元增长至33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7.8%;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进一步提升至33.6%。
招股书显示,我国ICV仿真测试软件及平台市场的市场规模2023年达到约人民币17亿元。按收益计,前五大市场参与者贡献了整个市场的约25.7%。赛目科技于2023年在中国ICV仿真测试软件及平台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5.9%。
赛目科技2021年、2022年、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6亿元、1.45亿元、1.75亿元;利润分别为0.6亿元、0.95亿元、1.24亿元。
中国ICV仿真测试五大公司市场占比情况。(图源招股书)
四大业务收入波动明显,有业务两年零收入
赛目科技整体业绩呈现营收、利润双增状态。不过,公司的细分业务状况并不算稳定。
2021年至2023年,赛目科技“ICV仿真测试平台”产品收入分别为0.41亿元、0.3亿元、0.61亿元;“独立软件”产品分别为0.18亿元、0.5亿元、0.38亿元,“场景库”产品收入分比为0.06亿元、0元、0元;“ICV数据平台”产品收入分别为0.41亿元、0.01亿元、0.17亿元。
可以看到,赛目科技四个主要业务,均呈现“大起大落”状态,收入增长缺乏连贯性。
赛目科技主要业务板块。
另据《招股书》披露,2023年,公司“独立软件”产品项目数量由上一年的5个增加至15个,但因缺乏大体量项目,最终导致该业务收入下滑;项目K在2023年为公司带来了约0.4亿元收入,单项目收入占比达“ICV仿真测试平台”整体收入的65.57%。至于“场景库”业务,则仅在2021年收获一个项目,此后暂未“开张”。
对于各业务波动较大,以及场景库业务未能招徕新客户的原因,南都记者向赛目科技发送采访邮件,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应收账款攀升,账期两年增长两倍
除了客户尚不稳定外,赛目科技需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应收账款。
截至2023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达到1.65亿元,已经接近营业收入,另较2021年的0.49亿元大幅增长236.73%。
受此影响,过去三年,在合计利润达2.83亿元的情况下,赛目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仅有0.42亿元,大部分利润尚未“落袋为安”。
三年间,赛目科技还合计收到了0.53亿元政府补助,倘若将此除去,其经营现金流净额将为负。
问题不只于此,2021年、2022年、2023年,赛目科技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13.2、237.8、317.5,两年增长至近三倍。这意味着其在与客户进行博弈时,在账期上做出了较大妥协,亦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资金压力。
2022年3月及5月,赛目科技通过A+轮融资获得了约0.65亿元资金,暂时补血,但数额并不算多,且此后再未有融资。或许,这也是其三年三递《招股书》,迫切寻求上市募资的重要原因。
采写:南都记者 缪凌云 发自上海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