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出炉了,题目类型是材料分析题,给定的材料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这个题目应该不太难写,因为“互联网”“人工智能”是热门话题,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各类信息的搜集与查询,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也是很多人听过的、见过的,甚至亲身体验过的。换言之,考生会错意、对主题词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或文不对题的概率相对较低。
本质上,互联网、人工智能都属于新技术的范畴,对技术的分析,有一句通行的认知,即“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即“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或困扰”。这可以成为多数考生行文的基本结构,具体而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展开。
考生不妨先描述一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情况——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不仅在生产与研发领域,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也司空见惯,表明这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与趋势。
接下来,考生不妨把落脚点放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哪些好处上,在论证过程中,考生需要举几个例子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可以归纳几个小点,譬如:其一,生产领域,互联网尤其人工智能大幅节省了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列举机器人可以去到很多人去不到或去不了的地方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工厂里的很多工作可以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从而减少人力成本支出。
其二,生活领域,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极大程度便利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比如通过安装摄像头的例子,可以让在外的儿女随时监测到留守老人的身体状况。还有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偏远地区的病人进行远程问诊及对山区儿童开展高质量的在线教学等。
考生还可以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在使用或应用过程中出现或引致的负面影响或效应。这部分无疑是全文的重点与核心,也是最容易拉开分数差距的部分。
论证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内容: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会不会导致各行各业就业人口的结构性失业;安装摄像头固然很好,但会不会有人因为安装了摄像头,就据此为借口减少了实际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数或频次;反正通过互联网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足不出户轻松搞定学校布置的各种实践作业,结果会不会是同学们不用外出做真实的调查与访谈,久而久之,同学们越来越脱离真实的世界与生活,进而逐渐失去了对身边及“附近”的洞察力与思考力;人们习惯性利用各种网络社交软件进行各种交流与联系,慢慢地会不会觉得面对面交流不再重要,问题是,面对面交流真的不再重要吗?真的可以完全替代吗?
还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可能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研发武器服务,对此该如何应对呢?机器人的确神通广大,可以做很多事,可以为人类服务,但怎么说都是一个机器,没有情感,不大可能做到像人一样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它无法搞定一切,更无法完全替代人。
全文的末尾,考生们不妨做一个总结,指出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明确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解决一些旧的问题,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最后,当然也可以表达作为人类,我们积极欢迎与支持技术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的一面,但同时也要警惕其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全域替代及泯灭人性的另一面。作为补充,考生们亦可建议加大研发强度,或加强监管力度,最大限度降低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或效应。
文l姚华松
编辑:何起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加油,少年!2024高考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