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榄雕国家级传承人曾昭鸿:以“榄有文化”为概念跨界开发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4-06-08 22:15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4年也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

8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武韵湾区 传承美好”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佛山)主会场活动在佛山市启动。本次活动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 主题,以武术类 非遗项目为重点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主要活动有:启动仪式、“笑傲岭南”广东省武术类非遗项目展演、咏春拳千人展演、广东省第五届非遗购物节、“遇见·非遗”成果展等。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人。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立足传统、寻求创新,是活化非遗的重要思路。在新时代,非遗传人又是如何传承非遗艺术的呢?

南都专访曾昭鸿

曾昭鸿,1955年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广州市委文创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广东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传承广州文化100双巧手之一、副教授级榄雕高级工艺美术师、雕刻高级技师、广州市岗位技术能手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广州榄雕镶嵌技艺创始人。

图片

南都:你是如何接触到榄雕这门技艺的?请谈谈你的入行经过。

曾昭鸿:我于1972年进入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师从区宇仁学习并从事榄雕技艺。1989年厂的经济效益不好,解散整个榄雕组,凭着对榄雕的热爱和执著,同年成立了昭鸿榄雕工作室继续坚守创作,为更好的发展,独创出榄核镶嵌技艺,使榄雕作品的题材以及表现形式得以创新,开创出新局面。并在晓港公园内成立曾氏榄雕传承基地,面向市民展览展示榄雕作品及体验、教学活动。代表作《水乡风情》于2016年被选送在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两件得意之作《吉星高照》、《镂空吊链花篮》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图片

《水乡风情》

南都: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广州榄雕,你做过哪些努力?

曾昭鸿:我分别于2018年、2020年、2022年主持编著、出版书籍《广州榄雕》《榄雕》《非遗玩家·广州榄雕》,这些著作弥补了广州榄雕在资料记录、技艺教材等方面的缺失。此外,我还通过开设榄雕传承班、“非遗进校园”活动、讲座等形式,先后培养学生数百人。2016年组建了榄雕传承师资团队,分别在10所高等院校、中小学开设榄雕常态化课程,以讲座+体验雕刻的单次活动也有向近50所学校传授广州榄雕技艺,力图为濒临失传的广州榄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图片

《中华世纪龙》

南都:目前,榄雕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所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曾昭鸿:在传承发展当中,最难的是很多人不知榄雕的是什么,认识的人很少,所以我们一直很努力地在做宣传和推广,也为了更好地可持续性的发展传播。我们筹建成立师资团队出版教材和教具,形成可复制性的技艺输出,到现在为止还实现了和香港的部分学校进行线上互动教学。希望未来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图片

《镂空吊链仿古宫灯》

南都:榄雕技艺在创新和跨界融合方面,有哪些案例可以分享?

曾昭鸿: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我们也在创作题材上和成品搭配上不断地创新,就像去年新创作的岭南佳果(荔枝)挂坠,也被选送为国礼送给国际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松园接待法国总统马克龙先生的时候,作为伴手礼),也设计了很多实用性的挂饰手串、吊坠类型的小作品,符合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样式在推广,也得到很好的反响。除此之外,我们也在以榄雕记忆的历史沉淀为背书,以“榄有文化”为品牌概念,横向开发进行跨界合作,例如,和省非遗小凤饼代表性传承人薛锐明联合推出榄仁月饼,和恩平裹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岑结柱合作的榄肉粽,都得到很好的反响,甚至有五星级酒店采购,作为该酒店端午期间的粽子推广。在未来跨界合作方面,我们也在洽谈对接游戏公司、科技公司,更多元化地传承传播广州榄雕技艺。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许晓蕾 实习生 罗彦清

编辑:许晓蕾,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