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4年也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
8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武韵湾区 传承美好”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佛山)主会场活动在佛山市启动。本次活动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为主题,以武术类 非遗项目为重点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主要活动有:启动仪式、“笑傲岭南”广东省武术类非遗项目展演、咏春拳千人展演、广东省第五届非遗购物节、“遇见·非遗”成果展等。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人。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立足传统、寻求创新,是活化非遗的重要思路。在新时代,非遗传人又是如何传承非遗艺术的呢?
刘钟萍,江湖人称“年画女侠”,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国家级传承人冯炳棠。年度中国非遗人物100人。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及传承故事曾在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Chinadaily,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受邀到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举办主题讲座。
南都:您是如何接触到年画这门技艺的?请谈谈您的入行经过。
刘钟萍:2014年的一天,学旅游管理专业又喜欢传统文化的我来年画工作室面试讲解员。我是以讲解员身份进入到年画工作室的,工作的内容便是从了解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开始,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拿着小本子就去找师父问,这个时候,师父通常是一边给神像描金,一边讲给我听,通常我提出的一个小问题,会听到里面非常广阔的故事,那些写在书里的关于年画历史记录的字句,在师父幽默生动的讲述中,活了起来。
开始跟师父学习年画手艺时,也是因为讲解需要,大家来年画老铺参观,听完讲解,欣赏完年画代表作品,大家都想来亲手体验一下印年画。于是,我开始跟师父学习印年画,印墨线,四色套印。经过几年的学艺,在2016年的秋天,我获得了一个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南都:你认为,年画的传承发展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你做了哪些努力?
刘钟萍:在一线传承的九年间,遇到了很多人对年画传承的发问。如今都是信息时代了,来自农耕时代的年画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现在的印刷技术都已经非常发达,耗时巨大的手工雕版的意义在哪里?年画在现代生活中应该难有立足之地?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为了传承,也为了谋生,九年来积极地用持续的实践回应这些发问,在艰难传承中也闯出一条新路子。
“年画进校园”和“年画进博物馆”是肉眼可见的年画在现代生活中被看见的两种方式,传承人依靠年画进校园的课酬和作品进博物馆的费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收入。而且进校园与进博物馆也是一种可持续的传承方式。
目前看来,年画进校园和年画进博物馆也是年画重回现代生活的一种顺势而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式。但是,这也是一种被动的方式,一种仿佛在现代生活中失去年画原本的生命力从而退而求其次成为教育资源的方式。因此,让年画走进现代人的生活,首先就要重构起现代人们对年画的需求,大家要去使用年画,培养起使用年画的习惯。
2016年,因为国家的“非遗人群研培研修计划”,我得以进入清华美院进修,受到当时“见人见物见生活”“用字引领”等传承理念的影响,从清华回到年画老铺,开启了“年画公众开放日”活动。
通过上百场直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了解到人们的真实需求,并回归到年画本质特征回应人们的需求:佛山木版年画的最大特点是神像画占绝大多数,这跟岭南民间信俗有关,年画里的神明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款因为回应了年轻人脱单的迫切需求而破圈的年画是喜神和合二仙,还有回应了现代人“逢考必过”需求的考神年画状元及第;回应了“实现一个亿小目标”财富需求的财神年画;回应了大家祈求“身体健康”需求的持刀将军年画……回应人们的真实需求,同时也指明了新时期创作新年画的方向,令年画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
“年画里的诸神”同样,这个形象的本体,再将其应用到各种载体上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例如,激活了“考神”,将考神的这个形象应用到文具品类,考神书包,考神笔,考神公仔等。
我认为,年画最好的博物馆一定是在每个人的家里,年画最强的生命力也是在每个家庭使用它来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上。
南都:在创新和跨界融合方面,木版年画有哪些案例可以分享?
刘钟萍: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岸瑛所言:“传承人要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品牌,才会迎来品牌跨界,迎来新发展。”我的年画新品牌“解忧年画铺”形成之后,也迎来了品牌跨界之旅。与奢侈品范思哲合作新年礼,与全球游戏品牌合作新年画,与教育品牌合作年画课程,迎来了年画发展的新局面。考神年画也即将与文具品牌合作,喜神年画也即将与婚庆品牌合作。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许晓蕾 实习生 裴晗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