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该说“快乐”还是“安康”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转载2024-06-11 09:06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作为临近夏至的时令节日,端午节可以看作是中华先民迎接盛夏酷暑的一场隆重仪式。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别称最多,诸如端阳节、浴兰节、菖蒲、龙舟节、女儿节等,不一而足。同时,端午的习俗也极为丰富多彩,除了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祭屈原外,还有悬挂艾草、喝雄黄酒、香草沐浴系五色绳,等等。

与此同时,一个有趣的话题近年频频被提及,那就是端午节的祝福语,到底该说“快乐”还是“安康”?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理解端午的来源及其习俗内涵的演变。

从端午的起源看,“安康”二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端午本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宁波曾出土过一方手掌大的战国铜钺,刻画了四位带着羽冠的人划桨竞渡的场景,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图像。

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纹身图腾行为,后来演变成端午以彩丝系臂名曰“长命缕”的风俗,将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上树叶扔到水里,本是献给图腾神吃,以求获得护佑康宁,这是端午吃粽子习俗的一种说法。

作为独特民俗文化聚合体,端午整体的习俗起源,还可以从节气时令上探寻。《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农历五月,阳气日益旺盛,气温逐渐升高,害虫滋生,疫病容易蔓延流行。于是,端午形成了以辟邪驱疫为主的众多习俗,旨在祛除邪气、预防疾病。

比如,门口悬挂艾草、菖蒲的端午习俗延续至今,人们用它们防蚊、辟邪、驱病的用意明显。有的人家给小朋友佩戴香囊,香囊内是艾叶、丁香、雄黄、朱砂等,也寄托着辟秽驱邪、防蚊驱虫的安康祈望。再如,“佩五彩绳”后来演化成为孩子戴“长命锁”,也是辟邪祈福之意。此外,饮雄黄酒、煮兰草沐浴的习俗中,驱邪纳吉的意味自不必说。这些时令习俗充满温情厚意和生活情趣,共同构成了一幅端午安康图。

向历史深处回望,端午习俗不断汇入更多的人文意蕴,如屈原投汨罗江、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投江救父等传说,附着在端午节日上,且传之久远。到了晋代以后,悼念屈原逐渐成为端午十分鲜明的文化意蕴。

由此可见,一句“端午安康”既是追思先贤,以纪念他们正直磊落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更是传承历史,让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我们的血脉中绵延不绝,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有人可能会好奇,古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过端午的呢?

唐代张敖在《端午相迎书》写道:“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在他眼中端午乃良辰嘉节。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中写道,“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诗中“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显然在写端午宴饮之乐。北宋晏殊的《端午词·内廷》也写道:“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可见,欢乐过端午是当时贵族和普罗大众共同的节日心情。

端午的众多习俗,也在诗词中呈现出欢乐轻快的动感。

比如,宋代黄裳在《喜迁莺·端午泛湖》中这样描述龙舟竞渡:“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这种龙舟竞发、浪花飞溅、鼓声雷动、锦标竞夺的场面颇为鲜活生动。可以说,在龙舟竞技游戏中获得的身心愉悦,古今并无二致。

比如,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对包粽子的习俗活动做了生动形象的刻画:“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重五”就是“端午”,也是石榴花开的时节,陆放翁以发髻和危冠拟说粽子的形状,饶有风趣。

再如,关于系五彩丝线和悬艾草等习俗,苏东坡在《六幺令·天中节》中也写出了愉悦的心情:“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在这里,端午被称为佳节,看来若祝福东坡先生“端午快乐”,他大概会欣然接受。

可以想见,古人是怀着欢快喜乐的心情过端午的,端午的众多习俗中同样饱含温情、充满生活乐趣。因此,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认为,我们既可以说“端午安康”,也可以说“端午快乐”,可兼而有之。

从端午祝福语的讨论发散开去,如何深度激活传统节日的丰厚习俗和内涵,从而滋养我们的现代生活和精神世界?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品质。传统节日绵延至今,内蕴着中国人独特的人伦亲情观、天人和谐观和独特文明观,其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节俗性活动丰富着人们现代的美好生活图景。传统节日想要在现代社会更有生命力,既要赓续传统,也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作出创新创意表达,以古人之规矩开当下之生面,以契合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态度,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转换通道。像嘉兴已连续第十八年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在遵守活态保护的原则下,把宋韵、运河、武侠等元素加入其中,创造更多小惊喜。

如何实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不是可有可无的,恰当的形式才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核,恰恰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清明慎终追远,端午安康快乐,七夕祝福爱情,中秋亲情团圆……只要不背离这些节日的精神情感追求和宗旨,不违背习俗所要表达的美好心愿,创新习俗活动方式,都是值得鼓励和期待的。

比如,有的地方不断丰富端午民俗活动形式,既开展传统的龙舟竞渡,也有潮流的音乐会、文创集市,吸引年轻人参与;有的地方倡导民众通过线上祭扫表达清明哀思;还有的地方趁七夕节策划青年男女相亲活动……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才是活泼灵动的,一个大家热衷参与、感到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节日才是有生命力的节日。

如何实现节日与平常的完美结合?节日为我们提供了从日常生活场域中暂时脱离出来的机会,既可以放松身心,又通过节日习俗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充盈饱满,使生活有趣、生命精彩。可以说,节日过得越多姿多彩,人们越能够充满生活热情和意义感。无论是互道“安康”,还是互祝“快乐”,端午都不应仅仅止步于手机屏幕,其他传统节日也应该走进大众生活。只有真正参与各种习俗“过”节,以节载道、以节承志,才是体验感更强的文化传承。


稿件转载自浙江宣传

编辑:袁炯贤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袁炯贤6123W
南方都市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