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内地访客赴港投保创新高!香港保监局:须警惕无牌销售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4-06-23 22:00

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从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下称“香港保监局”)获悉,今年一季度,来自内地居民的新增保单保费为156亿港元,创五年来新高,同比上升62.6%。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热情高涨使得市场上无牌销售保单等违规行为愈演愈烈。香港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今年4月开始,香港保监局与廉政公署针对不合规的业务模式开展了联合行动,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一季度内地访客赴港新造保单保费为156亿港元

终身寿险成主要选择,一季度保单数占比近六成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香港保监局获悉,内地访客新造业务保费自2016年起逐年下降,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2年期间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由2020年的68.2亿港元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6.88亿港元,及2022年的20.6亿港元,相比2020年跌幅约为70%。

香港保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初内地和香港恢复通关后,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因期间积压的需求集中释放、人民币汇率走势和中美利差等因素而反弹。2023年内地访客新造业务保费上升至590亿元港币,今年首季也达到156亿元港币,创五年来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终身寿险更受内地访客的青睐。从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件数来看,终身寿险的占比最大,一季度实现新保单数30760件,占比达58.8%;其次是重疾险,一季度实现新保单数15573件,占比29.8%。此外,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以保单数目计算,自2021年以来,内地访客在香港购买终身寿险的保单数量占比不断增加,从2021年的33.2%逐年增加至今年一季度的58.8%。

图片

数据来源:香港保监局

中信建投证券指出,香港地区分红储蓄险产品具有收益率高、适配性高、功能性强等优势,具有较强产品竞争力。从收益率来看,香港地区分红储蓄险产品中长期预期收益率可达年化6%左右水平,且近年来分红实现率均接近100%,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水平。

财通证券分析师夏昌盛在研报中指出,“内地访客新单高增,一是内地居民储蓄需求旺盛,香港地区分红储蓄型产品采用高预期收益率+低保证收益率模式,持有20年的预期收益高达5%左右,且支持多币种计价,更为契合投资理念更为成熟、风险偏好相对更高的中产及高净值的人群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二是香港地区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保费折扣等多种促销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内地居民储蓄需求的释放。”

无牌销售保单等市场违规乱象引发关注

香港保监局回应:已开展联合行动,调查仍在进行中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热潮再起,市场上无牌销售保单等违规乱象也引发了各界关注。

据了解,一些代理人通过提供或答应提供保费回佣、佣金收入或者其他保单内没有制定的优惠,诱使客户购买香港保险。还有一些无牌照人士为了获取更多的保险单、套取高佣金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与香港经纪公司签署的“转介协议”在内地销售香港保险。但无牌人士出售保险,可能会为保单持有人带来极大隐患,一来其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容易对消费者形成误导,二来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扰乱市场秩序。

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近期香港保监局与香港廉政公署针对不合规的业务模式开展了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向内地访客无牌销售香港保单的行为。那么,目前调查进展如何?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行为监管部主管及法律总监郭家华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回应,香港保监局与廉政公署在今年4月针对不合规的业务模式开展了联合行动,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保监局亦正在跟进怀疑使用该等业务模式的其他经纪公司,以及透过该等业务模式销售了长期保单的获授权保险公司,以确定他们是否有足够管控,以防止无牌销售。”郭家华说道。

据郭家华介绍,不合规的业务模式存在以下几个特点,需要引起内地保险消费者的注意:

一是透过转介人招揽客户(通常来自内地)购买具有储蓄和投资成分的人寿保单,而转介人没有所需牌照。

二是保险经纪公司向转介人支付异乎寻常的高额转介费(例如所收取佣金的九成以上)作为报酬。

三是转介人向客户提供违规的回扣,以诱使客户购买保单。

四是保险经纪公司没有充足时间或资源亲自向客户进行受规管活动,其业务代表只负责为客户进行“虚饰的”填表活动,使整个销售过程从文件上看似是由经纪公司(而非转介人)于香港进行。

五是客户会被经纪公司要求签署声明,讹称所有销售活动均由经纪公司在香港进行,而业务代表亦会积极教唆客户,要求他们于保险公司的所有售后核查电话中也如此陈述,以规避保险公司的管控。

“内地保险消费者教育亦不容忽视。香港拥有成熟的保险市场及制度,可以服务内地居民(尤其是大湾区居民)的保障需要。”郭家华表示,为加强跨境消费者教育,保监局早前在网站发布宣传单张,提醒内地访客“赴港投保7件事”,包括:必须亲身赴港购买香港保险;不要与无牌人士接洽;直接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切勿与中介人协议回佣;了解产品的特点及风险;留意索赔事宜;认识香港保险业的规管。

此外,郭家华指出,香港保险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保险产品选择。内地访客多年来特别热衷于在香港购买附有储蓄和投资成分的人寿保险产品。这些保单结合保险保障(例如包括因早逝而获得的身故赔偿以及医疗相关保障),以及可累积多年的储蓄或投资利益(以便退休或遗产规划)。这些保单往往要求投保人作长年期的供款(断供便会失去保单累积的利益),以及/或者长年在保单内锁定利益以累积金额。

“投保人须留意这些长年期保单的性质、供款年期,以及保单利益须锁定多久才能领取,并向持牌保险中介人了解有关详情。”郭家华提醒广大内地消费者。

记者关注到,为助力大湾区保险业高品质发展,粤港澳深四地的金融保险监管部门协调四地的纠纷调解组织,在2023年6月29日签署了《粤港澳深地区保险纠纷调解工作合作备忘录》。有关合作备忘录旨在宣导粤港澳深四地在消费者权益保障,以及保险纠纷调解方面的合作,并构建大湾区内共同认可的保险纠纷解决管道,以加强对消费者的保障。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编辑:罗曼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