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市场消息称,日本瑞穗金融集团表示,中国证监会已受理其在中国成立证券公司的申请。如果获得批准,集团旗下的瑞穗证券计划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新成立的证券公司将主要聚焦于债券承销业务、销售和交易等金融服务。
这意味着,在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资本市场的背景下,在华日资券商有望再增加一家。
外资机构加速在华业务布局
事实上,早在2023年11月,证监会官网就显示,日本瑞穗证券株式会社提交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申请材料已经获得证监会接收。
据公开资料,瑞穗证券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日本瑞穗金融集团旗下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瑞穗证券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91年,原名为山叶证券。2000年10月,由兴银证券与富士证券等合并成立了瑞穗证券,此后又与新光证券合并成为瑞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4月,证监会公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将境外股东持有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放宽至51%。2020年3月,证监会宣布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此,外资机构加速在华业务布局。
2023年1月,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渣打证券”)获批准设立。
根据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渣打证券注册地为北京市,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5亿元,业务范围为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证券资产管理(限于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唯一股东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全资设立,出资额10.5亿元人民币。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行业共有十余家外资参控股券商,包括申港证券、高盛(中国)证券、汇丰前海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瑞银证券、瑞信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渣打证券(中国)、星展证券(中国)、华兴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大和证券(中国)、金圆统一证券。
显然,目前已经进军中国市场的外资券商中,仍以欧美为主,日资券商仍是少数,仅包括野村东方、大和证券(中国)等。
上述券商的2023年年报均已出炉,去年经营情况悉数浮出水面。整体来看,业绩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呈现较强的马太效应。
具体来看,盈利的有5家,包括申港证券、高盛(中国)证券、汇丰前海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瑞银证券。
亏损的有9家,包括瑞信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渣打证券(中国)、星展证券(中国)、华兴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大和证券(中国)、金圆统一证券。
从整体业绩表现较好的外资券商来看,有些是受到自营业务等部分业务板块的推动,有些则是走均衡发展路线,几大业务板块收入悉数增长。而业绩不佳的外资券商,也原因不一,或是受到投行业务的拖累,或是因因展业不久等。
促进证券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
那么,外资券商的优势在哪里?进入中国市场后,对国内证券行业的市场格局影响如何?
除了国际经验与国际理念,外资券商也在国际化跨境业务的提供上优势明显,包括为中国投资者管理财富等。此外,外资券商往往拥有各自的优势,业内认为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市场后,不会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反而会促进证券行业呈现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外资券商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介绍,外资券商目前在华发展的重点战略布局主要集中在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证券经纪和投资咨询以及自营业务四大板块。
事实上,在上述多个领域,外资券商先天优势明显。比如说,作为跨境投行,外资券商在跨境股债承销及跨境并购上具有先天渠道优势;在高端财富管理领域,也是经验丰富。
田利辉表示,未来,外资券商有望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如基金销售、证券投资顾问等。此外,加强与本土券商的合作,弥补自身在市场准入、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加大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上的投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王玉凤
编辑:王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