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煤独大格局未变,逐渐远离全国产业循环“朋友圈”何解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4-06-24 19:02

“山西为什么要转型?山西逐渐远离了全国产业循环的‘朋友圈’。”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地方低碳转型研讨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苒围绕传统能源省份为何要转型、如何转型进行了分享,她建议用“链式思维”实现山西的产业转型升级。

她指出,山西政府出台以十大重点产业链为主的激励政策,促使形成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的完整业态,助力产业链集成式发展。如今重点行业的“链式” 发展已初见规模,高端制造业、氢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将成为山西新产业未来发展的几个重要窗口。

图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苒在研讨会上分享传统能源省份为何要转型、如何转型。南都记者 陈秋圆 摄

“一煤独大”格局未变,与主流产业循环关联度变弱

王苒表示,从产业循环的网络角度来看,从2012年、2015年到2021年,中国的产业循环呈现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过渡,产业重心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向综合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一个省份一个城市只有深深嵌入循环当中才能获得发展的资源、市场、资金。

王苒对南都记者解释,这里的产业循环,更多的是考察了中间产品在省市间的循环。其团队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循环圈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过渡时,山西通过与江苏的产业关联占据一席之地,随着综合型产业进一步发展,中国产业中心逐渐向南转移,山西离主流的产业中心越来越远,成为分支当中的分支,仅依托着跟河北的简单关联参与到全国产业分工当中。“随着全国产业产生变迁,山西离主流产业循环越来越远。”

王苒指出,山西与全国产业循环的“朋友圈”关联度变弱,也说明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仍未改变。这种格局也体现在山西各市。11个城市有9个城市,其营收最高的行业都是煤炭开采和洗选,绝大多数城市只在一维产业发展上有所成就,而其他配套产业发展相当不健全。

图片

6月13日,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运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工人在组装新能源汽车。近年来,中部各省抢抓机遇,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形成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成为中部省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传统产业投资有起伏,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增长

“但我们也看到,新产业发展曙光渐露。”王苒表示,随着山西一系列政策推出,传统能源省份有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出现一些以不同的城市为中心的代表性新兴产业,例如长治的光伏,晋中、阳泉的新能源汽车,此外还有氢能、特钢材料、现代医药、第三代半导体、铝镁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王苒指出,这背后是山西提出了公正转型和“链长制”的政策理念,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链为主的政策,可以说目前政策刺激效果显现,“链式”发展初具形态。

“一个省份尤其传统能源省份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从长久来讲,持续发展尤其是产业的低碳转型更离不开市场的力量。”王苒表示,新产业发展前景客观,市场力量逐渐显现。从长远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投资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从山西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对传统产业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起起伏伏,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是否可以在政策利好释放下,通过投资引导推动山西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并行发展的格局,也是研究的一大方向。”王苒说。

图片

这是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工业园的一家公司内拍摄的氢能设备。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如何转型?近期、中期、中长期转型对应不同产业

怎么转型?怎么因地制宜?这要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王苒的研究显示,高端装备制造、铝镁精深加工、特钢材料或为近期新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因为它们跟传统产业关联程度最大,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在短期内最强,还有稳就业的作用。”

氢能产业链或可称为中期“由黑向绿”过渡的“桥梁”产业。她介绍,山西很多氢能是工业副产氢,与绿氢并不一致,但氢能发展过程中,山西发展模式很好打开了下游的应用场景,当应用场景不断成熟完善时,会推动上游绿氢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对于山西来讲也非常重要,其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可成为中长期新兴产业集群的“支点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分析,她发现山西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中间环节也就是整车制造环节是有它的比较优势的,因此可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嵌入到全国的产业循环当中,更为重要的是依托山西稳定的资源优势。此外,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全国领先,或可成为缘起产业腾飞的“机遇产业”。

王苒总结指出,山西省产业转型和升级之路之所以充满挑战,主要在于两个层面的距离:首先是技术距离,即现有产业与新兴产业在技术上的差距;其次是知识距离,即现有人才和知识体系与新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两种距离共同构成了产品空间网络中的“结构性空白”,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本投入和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来克服。

她也表示,各地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不应一哄而上,内卷式竞争,而应该依托自身禀赋优势,“因地制宜”,链条式发展。从全球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不应该只聚焦在一地、一企业、一省份,而应该放眼全球,尤其外向型的省份。“绿色优势”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也是地方发展所必须抓住、抓好的契机。

采写:南都记者陈秋圆 郭若梅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