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民族复兴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必须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科技文化提升是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基础性工程,是科学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领域。
广州版科学教育有何特色和亮点?南都记者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积极探索,将青少年科技文化普及作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做好本土化科学教育的关键选项,打造极具广州特色的STEMC教育【注:在“STEM教育”基础上,新增C(“文化”英文翻译—culture)】。
文化融入:从STEM教育到STEMC教育的理念升华
对于STEM教育的顶层设计,广州市教研院有着深刻的思考。
STE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缩写,旨在培养未来创新型数字科技人才。广州市教研院相关负责人分析,“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多年文明历史,在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交融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教育应该放在大时代背景下整体考量谋划。”
因此,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高度重视培养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数字科技人才,以应对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给人力社会带来的挑战。同时,注重文化在STEM中的引领作用,创造性提出STEMC教育,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科技发展中葆有文化自信,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与当代科技文化有机融入STEM教育中,提升全市广大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牵头有关单位完成“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依托‘阅读·探索·测评’普及青少年科技文化”成果,该成果重点解决青少年科普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科技文化普及要素,成果既有理论突破也产生了重要社会效益,拟获202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科普组)二等奖。
“STEMC教育不仅仅是内容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育人理念的提升。”广州市教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STEMC教育以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为课程目标,突出科技创新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核心动力作用,培养广大中小学生作为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项目研发和实施上既聚焦现代科技新成就及新成果,又注重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广州骑楼新模样、桥梁设计工程师等STEMC项目,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与岭南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养成,通过科技职业亲身体验等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认同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课程固基:体系化的STEMC课程体系建构
建构系统化课程是常态推进和有效落实STEMC教育的重要渠道。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建构了以创新与责任为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为内容,融入中国传统优化文化、当代科技文化、地方文化,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的STEM课程体系,研发并出版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广州市中小学科技实践教材》。该套教材于2020年12月经省教厅审定通过,教材以广州为视角,聚焦广州市科技创新转型的伟大实践,认知广州城市转型发展和现代科技新成果,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未来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培育创新型后备人才。
攻坚突破:聚焦科技文化普及关键难点探索路径
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有两大瓶颈问题需要突破。一方面是科技文化普及内容与展示形式“两张皮”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科技文化普及主体单一的问题。针对上述两问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开创性地实施两大路径和模式。
一是探索科技文化普及内容的转述形式创新路径。针对科技文化普及内容与展示形式“两张皮”的问题,探索“科技文化普及内容的转述形式创新路径”,包括研发“指向文化自信与探索精神的科技文化内容体系”,将文化自信分为两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当代科技文化”),将探索精神分为四维(“悦纳新知”“探寻未知”“保持好奇”“探究规律”)。同时,基于科技探索素养,对感知觉的特定需求,有针对性设计科普作品呈现形式,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可读性强、直观体验强的表现形式向青少年普及科技文化。
如为提升学生对鸟类的认知和保护,要先开展深度阅读活动,还要开展系列针对性活动:首先,《马老师开讲啦》是在线带领青少年深入学习鸟类知识,弥补学校课程中对鸟类知识学习的不足;其次,《“鸟叔”带你观世界》是通过户外活动的形式,带领青少年带上望远镜和照相机,去野外观察各种鸟类;最后,通过创作《中国常见野鸟700种》等4本自然观察类科普书,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自然的热爱和人文关怀。这一系列活动串联起青少年、家长及社会爱鸟人士、环保人士,有效提升了鸟类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效果。
二是构建社会化科技文化普及协同模式。针对科技文化普及主体单一的问题,依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聚焦测评标准、理论方案、作品研发、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科普协同创新研发平台。如新冠疫情期间,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牵头组织“穗汉小朋友,同读大中华”线上“抗疫”科普阅读活动,吸引广州和武汉两地3万余居家学习的“读书郎”参与,收到形式多样的作品达7万多份。
素养评价:搭建学生成果展示的乐创平台
此外,为提升全市中小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市教研院自2016年以来连续组织八届中小学生“乐创空间 我行我秀”科技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创造、创新的平台,研究报告和小论文、创意设计与制作、创意精明眼、科技创意作文、乐创社团等一系列成果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孕育和创生,通过组织成果的现场展示与答辩,全面展示与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近三年来,学生参与评选“乐创空间 我行我秀”科技主题实践成果达1800多项,获奖1300多项,其中500多项进行了现场成果展示,200多项进行现场成果展示和答辩。学生参与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人数逐年递增,国家级科创比赛获奖260多项,省级获奖1600多项。
2020年在全市及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开展大规模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同时,针对测评范围扩大导致的科学素养评价流程规范性不够、科学性不强、指导性不足等问题,2023年发布国内首个《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南》团体标准。
采写整理:南都记者梁艳燕
编辑:梁艳燕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科学素养测评 湾区大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