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湾?听说过,好像是一块很大的区域,就是一个跟大湾区有关的概念。”
6月20日上午,佛山新城街头,记者随机提问后,一位路人这样说道。
紧接着,在被问及三龙湾具体包括哪里、有什么功能时,他顿了顿,面露难色。另外两名被提问者则直接表示“没听说过”。
此时,记者正处于三龙湾片区范围内,距离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约2公里。
这代表了很多市民和企业家对三龙湾的认知:感到陌生,或者听过却不知道在哪里,具体要做什么。作为佛山大手笔推进、关乎未来发展的“湾区门户”“广佛极点”,显然社会对其认知的广泛度和深度还远远未达预期。
进入五年期,三龙湾还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提起“三龙湾”这个名字,很多人会好奇:“三龙”是哪三龙,“湾”又是什么湾?
官方公开信息对此并无明确解释,却在民间衍生出了两种说法:“三龙指的是顺德南海禅城三个区”“三龙是指的是禅南顺交界处三条交汇的水道”,孰是孰非,并无定论。
而这个“湾”具体是何指,更是莫衷一是。
回顾过往,“三龙湾”从高光中走来。
2017年前后,佛山提出要围绕着一环高速路打造“一环创新圈”;2018年初,为了更加聚焦资源投入,发挥关键区域的带动作用,佛山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报告明确了:要在一环创新区东线附近高标准规划建设禅(城)南(海)顺(德)高端创新集聚区,而这个在禅南顺三区交界处画出的“圈”,也正是佛山三龙湾的前身。
三龙湾的诞生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背景。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这让佛山在时代浪潮中嗅到:不可多得的机遇正扑面而来。
然而,佛山并不靠海,该如何融入大湾区建设?佛山酝酿许久后,将“三龙湾”这个概念推到了聚光灯下,它被定位成为广佛极点的核心、佛山立足大湾区的门户和吸纳创新资源的平台,要通过一片高端要素集聚区的打造,帮助佛山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中争当主角。
那么,三龙湾究竟是包括哪块区域?南都记者在地图上检索“三龙湾”时,我们看到的只有小学、道路、楼盘、游船这些零散的点,三龙湾科技城作为一个点位位于南海,并无完整的区域显示。
根据它最权威的“身份证明”——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2021年初印发的《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三龙湾的范围包括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南海区桂城街道、顺德区北滘镇、陈村镇、乐从镇的部分区域,东至陈村水道,西至佛山大道,南至顺德水道,北至平洲水道,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
三龙湾规划之初的面积为93平方公里,随着《总体规划》发布,三龙湾还实现了一次“整体扩容”,佛山新城的小布、腾冲、荷村、水口、岳步等多条村划入三龙湾,禅城鱼鹭洲尾、澜石记忆、城市秀台、活力新港等东平河水轴线多个地标也被纳入其中,同时新增北滘机器人谷片区。至此,三龙湾所在区域延展至130平方公里,并延续至今。
再回到三龙湾的名字。
既然是“三龙聚首”,就不免让人想问一句:三龙湾的“龙头”和“绣球”在哪?
翻开三龙湾的发展总体规划图,其间林林总总分布了多个组团,佛山新城发展核和广佛合作发展核在两端形成牵引力,再依托交通动脉形成“四轴”,描绘出片区未来15年的发展轮廓。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世福认为:在大湾区融合和广佛同城化背景下,广州南站片区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招引“三龙”的“绣球”。但不论如何选择,三龙湾务必要进一步明确战略指向和发力重心,有“龙头”作为引领,以“绣球”明确方向,而要避免“群龙乱舞”。
2个月前,知名歌手邓紫棋在佛山世纪莲体育馆连开四场演唱会,瓢泼大雨之下,十几万歌迷蜂拥而至,场场爆满。然而,就是这样一场现象级的文旅盛事,举办地位于三龙湾区域内,却鲜有人将它与三龙湾关联起来。
视线在世纪莲往东北方向看去,十几公里外的季华实验室作为湾区一座科创地标与广州南站相邻,这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再将目光投向世纪莲东南方向,“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家族”之一的库卡坐落于此,机器人年产量占全国的5%。但很多市民和企业家并不知晓,这些都属于三龙湾的范围。
这反映出一个事实:种种原因叠加,在湾区甚至仅是在佛山,三龙湾的“显示度”都还十分欠缺。
佛山世纪莲体育馆
“大名不够响亮,小名繁杂多样”,是三龙湾的现状。
2019年,三龙湾专业管理架构搭建之时,原有的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加挂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管委会牌子,两个名字常常并行出现;2022年,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又更名为佛山三龙湾科技城。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的由来要追溯到2012年,它诞生于彼时风光无限的佛山新城。当时,佛山市政府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在加强中德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由此创建了这个广东省首个牵手欧洲的科技合作平台。
“又是三龙湾,又是中德工业服务区,又是佛山新城,又是科技城……从名称上来看,就不如东莞松山湖干干净净的一块招牌容易被人记住。”一位区域观察者认为,多个名称的交叉使用,无形间给公众理解记忆三龙湾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南都记者访谈发现,直到现在,很多市民、企业家、规划专家都难以理清三龙湾多个名字之间是何关系。
此外,由于三龙湾并非“在白纸上描字”,也未成独立的行政区划,其所在的区域内还有太多历史长于它、名气甚于它的“子概念”:佛山新城、北滘新城、三山新城等等。也是由于行政力量的分散,很多发生在三龙湾区域内的“湾区大事件”并未冠以“佛山三龙湾”的名号,而是多与属地所在的区级或镇街一级相联系。如每年春节期间在湾区常常霸屏的“陈村迎春花市”,吸引全国近万名选手参与的“2023顺德半程马拉松”等等。
“整体形象展示必须要提出一个核心的概念,也只有南海片区一直在坚持突出‘科技’这块属性。”资深城市观察者,“城市战争”创始人孙不熟认为,三龙湾当前的品牌形象还不够鲜明,各个镇街各举各的旗,各造各的势,也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三龙湾在社会面的显示度。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则认为,由于佛山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热点战略较多,相应地三龙湾就更不容易被看见。
“缺乏一以贯之的市级强统筹和清晰的边界,是三龙湾值得反思的。”一位区域发展观察者直言。
“三龙湾在哪”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毕竟,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三龙湾被定位为佛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平台、广佛同城发展的极点,它被寄予厚望,极有可能会是佛山的发展史振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文所提到的《总体规划》也被称为“粤大湾区〔2021〕3号文”,由省发改委编制,堪称重磅,其他几份同期发布的文件分别聚焦广州南沙、广州黄埔和佛山顺德,三龙湾能以3号位跻身其中,可见其之于大湾区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佛山“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强化三龙湾创新极核作用,将其打造成为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首要平台……三龙湾屡屡被推到湾区舞台之上,创建之初,它的迅猛势头也有目共睹。
但连日来,数位受访的基层干部、专家学者都表达出一个相同的感受:近两年,三龙湾推进的力度,向外界展示的声量都明显“变弱了”。
是三龙湾对当下的佛山不那么重要了吗?
事实恰恰相反,今年一季度佛山的经济数据承压,家居、陶瓷等佛山传统优势产业深陷瓶颈,促产业转型的紧迫性对佛山不言而喻。
“三龙湾的建设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孙不熟始终看好三龙湾的发展潜力,他认为三龙湾以佛山稀缺的“科创属性”承载了整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且毗邻广州南站,地理优势显著,可便捷吸纳广佛地区的人才和企业资源,秉持长期主义坚持去干,未来发展将不可限量。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从佛山融入湾区的角度来说,三龙湾是一面重要旗帜,佛山要在湾区融合有话语权,在创新上有所斩获,关键就是看三龙湾能不能做成功,因此不管是名称还是战略定位都要坚持下来,不能摇摆。
胡刚则直接称之其为“佛山自己的特区”“佛山面向湾区的唯一窗口”。
一位曾在三龙湾工作过的基层干部向南都记者表示,三龙湾之于佛山未来十年极其重要,发展潜力巨大,若脚步放缓、方向动摇“会比较可惜”。
千言万语表明,明晰三龙湾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在公众心里的位置也很重要,而全市发展棋盘里,它能够被摆在什么位置,则更为重要。
本质上讲,三龙湾是一个产业功能区,并非一个行政区域,不存在独立的社会治理机构,且区域内的北滘、桂城、乐从等均是各有特色的产业强镇,建立之初,相关负责人就提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关系三龙湾建设的核心问题。”
可见,三龙湾地位如何,更多也要看“机制”与“关键人”的配置如何。
数据显示,2021年间三龙湾区域内总人口约3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2308人/平方公里,这个数据对比祖庙街道等老城区仅有约1/9,而片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人口增至35万人,到2035年达到50万人。
“现在三龙湾需要‘城市’和‘品牌’以及各方面的支撑,吸引人才和要素的集聚。”马向明表示。
那么,该如何提升三龙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宣传不能停,要永远假设别人是第一次知道三龙湾,不遗余力地去推介。”孙不熟建议。
他还提到,身处网红经济时代,三龙湾不能只纯粹打造“ToB”的业内产业招牌,应该将“To C”端摆在同样重要位置,举办更多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影响力,同时孵化打造具有象征意义、带有“情绪价值”的打卡地标。
“说到地标,坊塔建筑群有必要好好地包装打造,它所扮演的地标角色在我心目中超越了滨海新区和松山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世福认为,东平河畔的世纪莲和坊塔建筑群具有代表一个城市意向的潜质,但三龙湾乃至佛山对此敏锐性不足,在片区宣传中忽视了集体意向的建构。
三龙湾并非没有在城市品牌建设方面做出努力。
2020年9月,三龙湾管委会挂牌一周年之际,东平河上一架宛如蓝色浪漫钢琴的游船缓缓驶离码头。这是佛山第一个夜间水上观光旅游项目,以三龙湾之名起航,也成为展示三龙湾建设风貌的“流动广告牌”。
当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也在这艘试航的游船上,他说:“从城市建设方面来说,这里代表整个佛山的形象。”
2020年底,联通广州南站、三龙湾南海片区和禅城片区的三龙湾大道建设完成,它由原来的魁奇路东延线更名升级,这条路上的广珠西线出口也更名为“三龙湾”,人们又多了个记住三龙湾的理由。
2021年5月,来自文化、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学界业界大咖齐聚东平河畔,在首届三龙湾现代岭南文化学术沙龙上探讨三龙湾如何以现代岭南文化塑造区域品质,提升区域魅力,打造区域品牌,三龙湾喊出“文化引领”的发展思路。
不久后,三龙湾向外界表示,将按照“山、水、林、田、湖、文”高度融合发展思路建设高端艺术社区,强调以人为本,营造沟通交流、休闲游憩、激发文化创意的环境,并制定了为期三年的艺术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影响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从品牌和IP来看,三龙湾实际上是五区的“手掌心”,是佛山加强市级统筹、打造科技创新发展高地和佛山面向湾区的“窗口”,如何让三龙湾被市民所知晓和认可,还需要更多的技巧和功夫。
当前,一些积极的信号也正在传递。6月18日,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三龙湾科技城)官方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发出了征名启事,意在擦亮区域品牌;同时,三龙湾还积极举办市民音乐会、推广游船经济等接地气的活动,将“打造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写入了发展规划之中……活水泉涌,一次新的高潮似乎正在酝酿。
湾区竞合时代,仅占全市面积3.4%的三龙湾是让“佛山智造”迈向“世界市场”的关键平台。从地图上看,三龙湾的形状宛如一个调转90度的佛山版图,从某种意义上,这喻示着三龙湾将抛却传统,从另一个方向再造一个崭新佛山。
收回遥远畅想,我们首先期待一个“家喻户晓”“热热闹闹”的三龙湾。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李平 何惠文
统筹:路漫漫 黄亚岚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孙振凌 见习记者 王倩 唐宇松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视频:南都记者 陈斌颖
编辑:路漫漫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五年回望·三龙湾突围丨高质量发展·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