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字医疗新探索:国内首款精神心理领域专业级大模型亮相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4-06-26 19:08

“心理健康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之一,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维护的重要方面,它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近日于哈尔滨举办的第16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丛斌深入阐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大家深入研究和关注这一领域。

据悉,作为中国心理卫生领域极具知名度的行业大会,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历届一直关注学术前沿和科技成果转化。本次大会于21日开幕,历时3天,进行5个主旨报告、49个平行分会,12个会中工作坊,13场卫星会,以及多场公益科普直播等活动,集中探讨和展示心理卫生产业各领域的热点话题及最新成果。来自政府部门、权威机构、知名专家学者的400余位嘉宾在大会上发表了精彩观点。

图片

论坛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

强调大力发展数字心理健康AI医疗

近年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全国性调查也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因此,必须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

图片

会上,丛斌表示,青少年神经系统处于发育过程中,其心理健康的锻炼和适应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更需多方联动,不断提升青少年正确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

“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二级巡视员袁丽提出四点希望: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到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中;充分运用融媒体传播手段,并加强对心理卫生领域健康科普知识发布的审核管理制度;心理卫生相关学协会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平台;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提出四点建议:持续推进社会心理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宣教。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焦点。”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提出,心理健康从业者要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密结合当前我国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全民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充分发展心理健康数字化技术和新质生产力,让科技为心理健康事业发展加速、赋能。

推出精神心理专精大模型PsychGPT

数字医疗在我国医疗系统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以5G、AI、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帮助医疗工作者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价值。数字化临床试验、辅助诊断、疾病管理、数字疗法、医疗机器人等全新业态加速涌现,数字医疗领域呈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图片

学术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隆重推出了精神心理专精大模型产品PsychGPT。PsychGPT依托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和人工智能团队共同开发,是国内首款在精神心理垂直领域、面向临床医生的专业级大模型产品。

PsychGPT直击精神疾病临床诊疗痛点问题,功能亮点突出。具备较为精准的诊断能力,能够辅助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快速准确地识别常见精神疾病,推动地区间医疗水平均质化发展,目前对心境障碍的诊断与金标准MINI诊断的一致性已达97%。

据通过前期海量的专业数据和数万份高质量病历学习,模型可以辅助诊疗决策,建议个性化治疗方案,降低经验性治疗的试错成本;还可以作为医生的智能助手,实现智能问诊,快速生成格式化病历,节约医生50%的文案时间,将医生时间还给患者。目前已具备包括基因检测、药物浓度、神经影像等多模态医疗数据的分析能力,提供最新循证追踪,辅助医学考试复习和科普文章撰写,成为精神科医疗和科研人员的“第二大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数字心理健康分会成立

此外,本次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即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数字心理健康分会,同时设立数字心理健康特色展区,展示心理健康最新数字成果,为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心理健康正在迈入发展的新时代,承载着应用场景丰富、解决就医痛点的巨大想象空间。作为传统疗法的补充与优化,数字疗法不仅给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提供了个性化、定制化的治疗方案,也给医疗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为优化临床结果、助力临床科研提供了宝贵材料。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为依据,决定成立数字心理健康分会,推动精神心理和人工智能的有效结合,加速精神心理数字诊疗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临床医生与技术团队交流碰撞的通道,为临床需求这个“钉子”匹配更适合的数字技术“锤子”,加速精神心理数字医疗新产品、新服务的原型打造和概念验证。为推动精神心理领域的数字医疗人才发展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论坛上,分会发起人、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介绍了数字心理健康分会成立的背景,概括了国际和国内数字疗法产业的发展情况,系统介绍了数字医疗技术在精神心理领域应用的需求、政策、案例、市场、前景等,展望了凝聚精神医学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工程学等不同行业合力,共促数字心理健康发展的未来。期望以科技创新驱动成果转化,解决学科卡脖子问题,提升精神心理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助力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高端智库国家数字健康中心主任李韬指出,成立数字心理健康分会十分重要且意义深远。数字技术正在对人类心灵产生普遍、持久、深刻且多样化的影响,使得我们对于精神心理问题的监测、预警、预防、治疗有望进入更加全面、主动、实时、精准、高效的新阶段。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和提升、借助数字化工具提供更多样化更精准的个体和群体干预是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

编辑:李玲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