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谈出海,像十年前人人谈O2O”,业界热议出海新浪潮

南方都市报APP • 港澳台live
综合2024-06-27 08:1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中国企业也加快了全球布局的脚步。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小微企业,中国企业“出海”现象,密集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们或产品出海,或品牌出海,或服务出海,或供应链配套出海,不断推陈出新,亮点纷呈。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企业出海前景如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2024年6月26日-6月27日,在出海全球化新型智库EqualOcean 主办的“2024出海全球化百人论坛”中,来自各行各业的300位嘉宾同聚中国外贸出口领域的前沿城市深圳,与3000名到场观众,共同探讨来自中国企业的出海新浪潮。

图片

6月26日,EqualOcean“2024出海全球化百人论坛”在深圳机场凯悦酒店举行。

创业者、投资人都在谈出海

像极了十年前人人谈O2O

去年以来,中国企业出海热度不减,开辟海外业务、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多行业共识。本次针对企业出海主题的论坛,也引发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主办方EqualOcean的合伙人兼总裁李双表示,当下,中美两国是全球唯二的超级统一大市场,在接下来数十年也依然是最好的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出海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而如今的“新出海”是中国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一场突围战、也是中国各行各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在"强起来"的时代,要求企业不能只在中国显强,而是要真正有世界级竞争力。李双表示,2024年上半年,创业者、投资人几乎人人都在谈出海,像极了十年前人人谈O2O。 

从2001中国加入WTO,到这两年我们所热衷于谈论的企业出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表示,中国人谈“出海”这个观念,经过了阶段性的变化,也暗示着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挤进这个赛道,成为各大企业越来越普遍化和常规化的操作。复旦大学西班牙文系教授程弋洋察觉道,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已进入了下半场。

图片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参与“专家学者纵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大战略”圆桌论坛。

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国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如果企业缺乏主动性去参与,那么它将无法可持续发展,也无法长期生存。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财政部绩效评审专家刘轶芳分析称。 

出海成为了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的永动机,企业闻风而动,但也得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李双表示,她认同“不出海,就出局”的观念,但“瞎出海,也必出局”。出海需找准方向,才能勇立潮头。

李双分析,当今全球正在经历消费降级的新局势,80%的世界人民需要"大牌平替",相比戴森,更需要徕芬;相比无印良品,更需要优衣库、名创优品;相比亚马逊,更需要Shein、Temu;相比星巴克,更需要霸王茶姬。无论是实物还是服务品类,质优价更廉的平民品牌才具备生存能力。

李双表示,在此情形下,没有中餐馆、没有直飞航班的地方,更适合胆大心细的创业者去拓荒,机会更多,那是一片汪洋蓝海。“新出海”便是借助中国供应链优势、数字化和工程师红利等,由新一代中国企业家、创业者主导,以直连海外消费者的方式实现从卖货到卖品牌和输出技术的升级。

图片

EqualOcean合伙人兼总裁李双发表演讲。

"逆全球化"将继续

本地化是唯一出路

“新出海”要看长远,看的是影响“新出海”的国际局势、国家政策、技术变革、市场变化等。李双表示,从国际局势来看,比较中性的看法是:中美时而激烈争吵、时而缓和,尽管竞争大于合作,但也不会走上热战。

在中美关系之外,中国和全球多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将进一步紧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中国的贸易额在2028年将有望达到60%以上(目前不到50%)。但整体而言,2028年世界大概率还处在"逆全球化"的下行周期里,世界局势依旧风高浪急。

从国家政策来看,可以乐观预测,2028年时,更多的高科技领域会被中国公司攻克。相对应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会更为普遍;“世界工厂”的定位明显改变,“去世界开工厂”变得更为流行。

复旦大学西班牙文系教授程弋洋表示,中资企业在不断地适应变化中的全球地缘政治情况,也在适应新的全球化的需求。“最近我们看到有大批的中国企业在墨西哥设厂,他们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需要我们的同学们去支援。所以,即便当下中美贸易争端频发,中国企业还是可以找到方法去很好地cover市场流失的相关问题。”

图片

复旦大学西班牙文系教授程弋洋在专家圆桌论坛发表看法。

谈及如何更好地在海外“乘风破浪”,李双表示,本地化是唯一出路。“中企出海应该本地化,也应该招聘当地员工,不刻意隐去中国背景,也不太强调非本土属性,适当地用技术换市场,像当年欧美公司进入中国一样。无论海外进入中国,还是中国走向世界,大规模的出海,本就是一场技术变迁。”

李双分析,2028年,智能化时代将全面落地。目前,全球范围的数字基建大多由中国公司在承建,为后续的智能经济打下基础。而中国低端制造业则将会转移至对华友好国家。2028年时,预计有一批受益于中国扶持和制造业转移的国家获得快速发展。除了美国、东南亚、中东之外,拉美、东非、东南欧、中亚等区域有望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更热门的区域。

在2024年上半年,EuqalOcean出版了《新出海浪潮》一书,EqualOcean创始合伙人黄渊普表示,希望这本书并不仅仅解决的是一个商品问题,而是解决全球对我们的认知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他表示,需要用新方式,比如主动走出去,我们不仅仅应该平视欧美,我们也应该平视亚非拉,也希望年轻人能够用外语跟海外交流。

图片

EqualOcean创始合伙人黄渊普(左一)与EqualOcean发布的新书《新出海浪潮》。

企业“出海”

“护身符”护航前行

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兼顾财政部的工作,她表示,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是一项国家大战略。

刘轶芳表示,财政部的支持工作从这两年慢慢开始了,能明显感觉到国家对于企业“出海”的重视。“今年12月30日,《欧盟零毁林法案》正式生效,这个法案涉及到了7样重要的出口产品,其中橡胶就是一类型的出口产品。这意味着以后我们国家所有的橡胶产品出口欧盟,都必须要提供证明,证明在橡胶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毁坏森林。这个法案在去年发布,今年年底生效。在即将生效之际,农业部以及商务部才收到了农垦集团的求助。当下,我们正在协调整个农业部和商务部,来帮助“出海”企业共同完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其实是有难度的,但也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研究完成。”

以此为例,刘轶芳表示,我们其实需要提前识别风险,发现风险,然后尽早地出台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商务部渗透到地方,地方商务局再渗透到相关的企业。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做好“护身符”一样的角色。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熠

(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