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书是图书市场的不和谐之音。近日,南方都市报发布报道《网店大卖<我的阿勒泰>盗版书,直播间“一元一本”引流售卖》,引发关注。据悉,短视频、直播电商的兴起,盗版侵权现象的复杂性也随之升级,打击盗版维权难度加码。
面对新的挑战,各方主体探索出哪些有效的反盗版机制,打击盗版还有哪些建议?南都采访多方,得到通过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图书防伪溯源,电商平台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主动防控助力反盗版,加大民事侵权判赔力度,追踪溯源并联合打击盗版侵权违法行为,创新引导吸引消费者购买正版等建议。
技术赋能:区块链确权防伪、算法加强风控
数字时代,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破解盗版书监测、识别、确权等版权保护积难问题成了一种新方向。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观察发现,商务印书馆联合相关单位,依托物理防伪、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技术,推出图书防伪溯源系统,贯穿图书印刷生产、仓储物流及销售等各环节,以保证图书出版发行流通数据的完整性,实现每一本图书来源可溯、去向可追。人民卫生出版社则与相关防伪技术公司合作,通过采用创新的多图层二维码技术,防范图书盗版行为。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还缺乏法律支持,但公众对电商平台做好事前监测审核、主动防控盗版的呼声越来越高。于2021年6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国家标准,也提出“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平台宜充分发挥区块链、二维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证据管理、主动侵权监测与防控、防伪追溯等方面的作用”。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印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明确将贯彻实施该国家标准。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法律事务部主任牟晋军律师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很多原本没有能力监测的侵权行为,现在已经不是大问题,已有网络平台通过成立类似VIP俱乐部的方式,对加入的企业提供事前的侵权产品监测和处理。其认为社会各界呼吁电商平台做好事前监测审核、主动防控盗版具备一定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也指出,盗版销售有相应的行为特征,如直播间“一块一本”等明显不合理、不可能构成正版的价格等,平台可以通过技术巡查加人工排查的方式进行主动防控。
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多家头部电商平台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助力反盗版:比如,京东开发并利用智能识别系统,识别店铺及商品中的页面规范、价格、型号、图片、销量等异常,借助经营历史、违规记录等历史数据,以及产业区、籍贯地等行业特征,再加上社交媒体、新闻、论坛等外部数据来分析是否存在盗版书销售情况。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抖音电商平台风控模型主动抽检出75个盗版图书高危目标,向警方推送有效线索12条,落案8起,抓捕犯罪嫌疑人25人,涉案金额1500余万元。
抓前端理后端:强化信用管理、加大判赔力度
网络书店经营者是盗版侵权的主体,对其的监管规范也在进一步加强,强化信用管理是重要的方向之一。《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制定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监管政策,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依法依规对知识产权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加大失信典型案例曝光力度等。
据了解,在司法方面,广东高院牵头与15家单位联合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层面对严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信用监管、惩戒机制。为打破信息“壁垒”,各单位建成了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智能一体化平台,由广东高院每季度汇总严重失信行为主体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包括犯罪主体的基本身份信息、裁判文书等,根据这些信息,各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加强监管。南都大数据研究院5月下旬针对“电商平台销售盗版书行为”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受访者也强烈支持建立商家信用追溯机制,以遏止电商平台盗版书乱象。
除了抓前端,治未病,另一方面,是理后端,除已病。
南都记者曾梳理400余份公开判例发现,约七成裁定赔偿数额在1万元以下,且超九成判赔低于原告主张的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等实际损失;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判定电商平台对网店侵权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极为罕见。牟晋军律师认为,在基于避风港原则的监管现状下,平台责任较轻,导致平台打击盗版的积极性不足;执法和司法实践中打击盗版力度还不够大,盗版书籍的印制、销售风险小而利润高,在利益驱动下,盗版者前赴后继,难以根除,这都是网络平台上盗版书猖獗的原因。对此,他建议要基于平台的技术能力和利益权衡,准确划定平台责任;也要提高盗版惩治力度,加大侵权的责任,让侵权者心存敬畏。
南都记者也注意到,近年来,司法机关在加大民事侵权判赔力度,同时,发挥刑事审判惩治和震慑知识产权犯罪作用已成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在319件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117%,判赔金额11.6亿元,同比增长3.5倍。2021至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著作权类犯罪5097人。
溯源治理:合力斩断“产供销”灰色利益链
正版和盗版之间存在的高额利润差驱使盗版者前赴后继、铤而走险。在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武双看来,“只有让售假者无利可图,才能真正减少甚至杜绝销售盗版书的现象。”
想要“根治”电商平台上的盗版乱象,既要处理线上售卖盗版书的商家,也要究根溯源、严厉打击线下窝点,斩断盗版图书“产供销”的灰色利益链。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大版权执法力度,组织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行动”、青少年版权保护季等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7月,广州市公安机关在版权管理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配合下破获一起制售盗版图书案。经查,该犯罪团伙通过多家空壳公司注册网店,形成工厂印刷、网上销售、仓库打包发货、物流快递运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盗版图书产业链,累计销售盗版图书42万余册。执法人员捣毁窝点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3名,缴获盗版教辅图书约38万册,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办理“范某某等4人侵犯著作权案”,面对印刷地、存储地均在河北省,销售地在北京市的跨区域团伙犯罪,检察机关及时介入侦查,会同公安机关提前明确取证标准,依托京津冀三地协同办案机制第一时间共享案件线索信息,召开联席会议,在核查库房点位、抓捕、讯问犯罪嫌疑人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加强跨区域司法协作织密保护网。
可以看到,面对盗版图书灰色利益链“狡兔三窟”“流动作战”等考验,相关部门推进线上线下执法一体化,加强跨区域协作、跨部门协同和上下级联动,形成对盗版侵权违法行为的追踪溯源和联合打击态势。
与此同时,版权保护政策机制也在不断完善,针对新业态、新问题作出补充。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提出要严厉打击网络销售、直播带货中的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治理盗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多位专家建议管理部门、电商平台、权利人、出版机构、消费者、行业组织等主体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问题识别、线索提供、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共同惩戒等方面联动协作,形成打击盗版图书侵权的合力,维护图书市场生态环境。
作为盗版图书的受害者,不少出版社“抱团取暖”,借协会、联盟等形成合力,配合政府执法部门打击盗版,并与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比如,2022年,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与抖音电商签订图书正版保护合作备忘录,在品牌合作、维权绿色通道、主动防控、线下专案打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创新增值:引导吸引消费者购买正版
不可否认的是,小部分消费者因为价格便宜等原因“知假买假”,也是盗版书市场存在的原因之一。针对此,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建议,应通过宣传、引导等方式,让消费者认识到正版书籍的价值和魅力,增强购买正版书籍的欲望,进而压缩盗版书的生存空间。
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教授安雪梅认为,盗版是一种不法现象,而接触作品、享受美好文艺作品是公民的一项权益,这就决定了对于盗版现象不能一打了之。她建议,政府应当引导、鼓励书商及相关权利人,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一步降低公众接触美好作品的成本。
南都记者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主动出击,积极拥抱直播短视频等新技术,举办官方促销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专业的选品、更为权威的解读。比如,相关资料显示,从2020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自营店铺,并与图书知识达人合作推荐好书,其出版的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主播董宇辉推荐后被更多读者所认识,总印量已超过600万册。
刘晓春指出,这种新业态对于正版图书销售有着比较明显的带动。她进一步建议,平台、出版社可通过创新的商业营销模式寻求与盗版书的差异化,提供一些盗版没有办法提供的元素,比如设计限量版图书,或者推出特定的粉丝回馈机制等。据悉,为鼓励读者善用正版工具书,商务印书馆上线的防伪溯源系统还特别提供了海量的数字版图书增值服务,即购正版纸质工具书,获得数字版工具书使用权,使读者可享受“买一送一,买一得多”的阅读乐趣。“要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越来越愿意去购买正版。”刘晓春说。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唐静怡
设计:尹洁琳
编辑:唐静怡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电商平台盗版乱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