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行: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4-06-28 10:07

在1997.47平方公里的“科创沃土”上,坐落着2.4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数字的背后,既是深圳的领跑全国的创业密度,也是群英荟萃的创新热度。作为一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深圳拥有着全国最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都”。

产业向“新”前行,金融向“质”聚力。当科技与金融 “双向奔赴”,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上,又将如何谱写科技金融的大篇章?

面对考卷,深圳中行躬身融入时代变局,发挥国有大行头雁作用,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创新信贷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多元服务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创新点:
创新模型破解企业融资难

让生产力“看得见摸得着”

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为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指明了新方向。谱写科技金融大篇章是推动新时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推力,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需要。

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的多项数据正在彰显日益蓬勃的新质生产力:2023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45万亿,增长8.8%;2024年1月至2月,新登记“20+8”产业集群企业1万多户,同比增速32%;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培育75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居全国城市第二。

如今,在深圳这座改革先锋城市上,科技企业无疑是最庞大的创新集群之一,也是最微细的产业细胞之一。据观察,深圳近年重点布局了20+8产业集群,这部分企业将是未来几年极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力量。这么多家企业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其运作模式、经营特点、金融需求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做好科技企业与企业家的金融服务不是一个用固有的旧模式一以贯之就能解决的事情。

这份洞察也意味着,当“科技金融”与“创新之都”相遇,如何做好科技企业的金融赋能成为了擦亮科技火花的重要燃点。

当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重投入、高增长、强波动”的特点,这对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提出更高的适配性要求:一方面,科技企业个体差异较大,技术水平难以有效评估;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多处于初创阶段,资产沉淀不足,风险承受能力有待考验。科技企业的特点与银行三性原则中的安全性存在错配。
要想解决科技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就需要对科技企业有着全貌式的分析和理解,这也是科技金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了精准解决 “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难题,深圳中行结合外部专业机构研究成果,通过计算企业知识产权在所属集群下的全球排名、更新迭代速度、技术承载年限等特征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进行评级,综合科技、投资和大数据视角,构建了“科技企业评估模型”。

据悉,该评估模型从大数据视角透视企业经营情况,通过科技能力评价、资信情况评价等多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估工具,同时引入工商、司法、征信、财税、知识产权等外部数据,实现对科技企业的全方位画像,让企业生产力“看得见摸得着”,进而从资质、补贴、股权融资、订单、纳税额、薪资、人才等八个维度核定贷款,让授信评估真正匹配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

科技企业是科创活动的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也是谱写科技金融大文章的落脚点。深圳中行从客户角度出发,从实践中摸索,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工具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点,助力重点产业向“高”向“新”。

落脚点:
构筑科创贷产品体系

驱动小巨人加速跑

图片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创新”的起点到“生产力”的落脚点,这个过程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

在深圳中行滴灌科技企业的实践中,“科技企业评估模型”是重要创新突破点,而“中银科创贷产品” 则在整个落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

该行的“科创贷”产品聚焦科技企业,打破了银行传统唯现金流、唯抵质押担保的信贷评价模式,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量身打造评价系统,精准赋能企业发展。

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北芯生命正是该行“科创贷”的实际受益者。北芯生命成立于2015年,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研发、生产及销售覆盖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以及房颤领域的多项产品及解决方案,多款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具有国家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各项科技创新奖项,多个产品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北芯生命已向市场推出首个国产60MHz高清高速血管内超声(IVUS)系统以及首个获批准的国产金标准血流储备分数(FFR)系统,打破了海外厂商的垄断,对于医疗器械在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医疗器械行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机构将科技金融做实做细的重要落脚点,同时也是瞬息万变的科学前沿阵地。这对于企业的产品迭代、技术研发以及商业化、市场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资金支持需求。
深圳中行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号召,围绕科创企业业务需求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要而推出的定制产品,通过科技金融试点业务为北芯生命提供近亿元贷款支持,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在深圳,像北芯生命这般获得深圳中行金融支持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并不在少数。针对科技型初创小微企业,深圳中行推出了“科创贷”“专精特新贷”“增信贷”等在深圳市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延伸出一链一策的新型贷款模式,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挖掘产业链特征画像,打造集群服务专属,并陆续推出了合成生物贷、智能传感贷等不同子行业的子产品,以及服务创业人才的惠青贷、服务初创团队的孵化贷等客群专属产品。

截至今年5月末,深圳中行已为超5000家科技企业提供了授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贷款规模超1800亿,增量超300亿,规模及增量均列深圳市场前列。2021年至2023年之间,深圳中行通过贷款支持的科技企业户数翻了两番,贷款余额翻了三倍。

提质点:
释放全球综合特色

打磨全方位金融服务

谱写金融科技大文章,金融机构需要将服务提质增效做实做细做全。这里的“全”是产品矩阵的全,也是服务生态的全。

如何理解“全服务”的深邃内涵?

相关人士娓娓道来:深圳中行的全服务首先体现在产品体系丰富。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是人,为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该行打造了以“企业家办公室”为典范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责任”四方面为企业家提供多维赋能。

该行还推出“鹏城企业家”卡,提供系统性、全方位、平台化、管家式的一站式接入点,旨在以金融服务为核心,为企业家构建权益服务、圈层活动、慈善规划、品牌赋能等更生动的服务场景。

深圳中行还发挥外汇业务优势,为企业出海提供外汇政策服务以及各类金融支持,成功为华为、中兴、比亚迪、传音等深圳知名企业提供全球金融服务,助力深圳品牌走向世界。

“全服务”的另一层内涵在于综合服务特色。中国银行是一家全球服务综合经营的大型银行集团,深圳中行充分利用总行全球综合经营的特色,躬身融入新时代格局,围绕科技金融需求特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在银行产品的“全”服务之外,该行还依托集团全球综合金融服务,构建起 “贷、债、投、股、保、租”全产品交织的金融“全”服务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金融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

中银金租正是该行重点联动的综合经营公司之一。中银金租重点围绕科技、绿色、基础设施类客户租赁融资需求,积极发挥“融物”功能,为企业提供设备直租、售后回租、飞机租赁、船舶租赁服务。

在深圳中行与中银金租联动配合中,成功落地了一笔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头部企业金融租赁项目,该企业是省市级纳米电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推力。这一项目是深圳中行首笔科技设备类租赁联动项目,仅仅历时1个半月就高效完成审批放款。联动服务与行内授信的协同互补,正是深圳中行发挥集团全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赋能科技企业的有效实践。

 “全服务”更彰显在科创生态赋能。近年来,深圳中行积极融入科技创新生态,在大湾区战略下,加强与香港中银、澳门中银的合作,配合政府机构、产业园、协会、科研院校等主体,探索国际化合作机制,积极推动跨境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

目前,该行已经建立起一套多元金融服务融合,海内外机构联动的综合服务体系,围绕投融资、深港联动及企业家服务打造了投融荟、深港荟、私享荟等特色品牌活动,丰富科技金融服务内涵。

从产品服务矩阵,到多元金融服务体系生态,深圳中行“因需而生”“循需而动”,积极引动金融活水滴灌科技企业,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品质,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深圳观察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长跑赛枪声已经打响。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发展科技金融是重大国家战略、时代课题。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必须发挥引领功能,创造科技金融发展的新模式。”

置身于深圳这片“科创沃土”,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小巨人”蓬勃生长,他们正在成为引领湾区科技创新的先驱者。深圳中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发挥国有大行的 “头雁作用”,将以成立“科技金融中心”为契机,推进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全方位、特色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谱写金融科技时代篇章,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吴鸿森 卢亮 

编辑:卢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进“百千万”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