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向岛问路!珠海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4-06-28 10:11
图片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

盛夏初至,火热的骄阳炙烤大地,却难抵游客的热情,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车辆穿行、游人如织,人们通过大桥往来于三城之间;浩瀚的蔚蓝之上,海中漂浮着巨大的智能养殖装置,岛上文娱活动层出不穷,游客络绎不绝;从上空俯瞰,一条长达15公里的红旗特色水乡示范带横亘在珠海西部,一个老牌产业重镇正转型变身文旅新“网红”……

从一地到多地,从陆地到海岛,从乡村到镇域,这一幕幕,可以窥见珠海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的蓬勃之态、纵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奋进之姿。

6月12日,珠海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会召开。会上指出,珠海持续完善“1+N+X”政策体系,开展基层“点菜”、市级“上菜”行动,5年统筹投入100亿元设立“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努力使“百千万工程”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响鼓重锤,号角吹响,属于珠海的攻坚战正在眼前。如何消融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裂生的城乡二元“鸿沟”,进一步推动东西协调、城乡融合、陆岛一体的齿轮再次向前?珠海用实际行动交出阶段性成效答卷,形成一条“百千万工程”的珠海可借鉴路径。

一桥连三地 以“大桥经济”助力“百千万”

一季度珠海市接待入境港澳游客分别达31万人次、38万人次,同比增长492%、493%,港澳居民北上珠海消费、研学掀起热潮。

图片

游客在香港星光大道自拍合影。新华社发

自2023年起,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数字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便走上“快车道”。今年以来,“港人北上”“澳人北上”再次成为现象级话题,“港珠澳大桥塞车”也在社交平台几度冲上热搜。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珠海市接待入境港澳游客分别达31万人次、38万人次,同比增长492%、493%,港澳居民北上珠海消费、研学掀起热潮,势不可挡。

从通关之初港澳人士北上只为吃一顿夜宵、喝一杯奶茶,到如今全方位采买生活必需品,粤港澳三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之中可以窥见大湾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内地唯一同时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如何让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之异”转为“制度之利”?

今年5月,珠海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印发《2024年珠海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提出县域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赋能、社会力量动员五大重点任务和工作机制保障,共48项举措268条细化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方案》提出,将抓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和珠港合作发展机遇,推动港珠澳协同发展,深化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配合稳妥推进“粤车南下”,深化与港澳跨境物流合作,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和预制菜产品供应港澳市场。

对于如何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珠海早已开始布局。自2022年8月以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粤港贸易“西进西出”通道“质”和“量”齐升。

今年3月14日,珠海市举行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会上指出,珠海将进一步推动珠港澳在科技、人才、金融、物流等领域合作,促成一批珠港澳合作项目落地;推动“经珠港飞”、大桥旅游等项目上规模,争取“经珠港飞”项目年服务旅客达到5万人次;进一步提升大桥对珠西、粤西地区辐射能力,推动粤西(珠海除外)企业通过大桥进出口货值超过150亿元。

在北上和南下的“双向奔赴”之中,人流、资金流、物流相互交织,港珠澳大桥这道“黄金杠杆”正在被撬动,生机勃勃、潜能无限的“大桥经济”将成为珠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向海图强 构建“3+3+1”海洋现代产业体系

珠海已形成超500亿的滨海旅游产业集群,超300亿海洋油气化工产业集群,超100亿级的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每座城市都有着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对于珠海而言,向海洋谋资源是珠海努力在全省“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的秘诀。

图片

正在运行的“澎湖号”。

翻看珠海的版图,一片浩瀚的蔚蓝映入眼帘。在珠海桂山岛东部的海域上,一艘“白色平台”漂浮在汪洋之上——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但漂浮在海面之上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在4米高的“白色平台”之下,还有12米高的红色涂装的巨大养殖网箱,在其周围还错落有致布放着众多重力式深水网箱。

如此的“蓝色粮仓”已经逐渐在珠海海域铺开。6月6日,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旗下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并投资建设的“格盛1号”顺利下水。这一平台以“澎湖号”为基础优化升级而来,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将布放在珠海桂山小蜘洲岛北侧海域,开展金枪鱼、章红鱼、石斑鱼、鮸鱼等高价值鱼种的养殖生产,与“澎湖号”同场展示不同类型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技术。

“我们于2023年11月2日取得用海批复后,从11月6日开工建造到2024年6月6日下水,短短7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预计6月底正式交付。”“格盛1号”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拿海即开工,高质量按时建造完工。在珠海速度背后,少不了珠海对于打造海洋牧场精品样板工程的谋划。

6月20日,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召开海洋新质生产力暨涉海科研平台(团队)“盘根计划 2.0”座谈会,16家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的专家代表应邀参会,共话将如何将海洋的无限“潜力”转化为真正“实力”。

海洋科考船探寻深海奥秘,繁忙的港口连接全球贸易脉络……一个个畅想在碰撞中被提出。据了解,珠海正构建“3+3+1”海洋现代产业体系,即三大支柱产业(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海洋旅游、做特海洋现代渔业)、三大新兴产业(做专海洋高端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一个未来产业(智慧海洋)。目前,珠海海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已形成超500亿的滨海旅游产业集群,超300亿海洋油气化工产业集群,超100亿级的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2年,海洋经济总量占GDP比重高达23.6%,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57.3亿元。珠海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也正快速攀升,自2020年以来,珠海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从11家激增到3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亦从84家飙升至140家,增长幅度达66.7%。2023年涉海单位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了668件,较之2020年的171件,增长了惊人的290%,远超全市平均增长率。

今年,珠海全面推进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海洋发展局、海洋发展集团、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等政策,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发展海洋经济。

在海洋牧场的助力下,今年一季度珠海市海域养殖产量近4700吨、同比增长71%,预计全年将实现深海养殖水体、产量、产值“三个倍增”。

向岛问路 打造“百千万工程”特色海岛样板

加快制定海岛民宿管理办法,完善大渔带小渔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桂山岛建设广东最美海岛、陆上繁华都市、岛上世外桃源。

随着“澎湖号”“格盛1号”等大型深远海养殖装置的投产,以“深远海养殖平台+重力式网箱+养殖工船”为主体的现代海洋牧场已经显现,而这改变的不只是水下世界,还有海岛居民的生活。

图片

桂山岛。

近年来,海岛特色旅游品牌也在不断擦亮。不少岛民将自家的房子重新整修,开起民宿;还有不少居民推着小车,在市集中将属于海岛的那份美味分享给上岛的旅客。

海岛环境越来越舒适,居民生活越来越富足,还要归功于珠海从一直坚持“向岛问路”。2023年,珠海就已经提出“因岛制宜、一岛一品、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目前,借助丰富的海岛资源,珠海已打造出相辅相成、互相联动的海岛文旅模式雏形。

登临桂山岛,循着文天祥广场、桂山舰纪念公园、妈祖庙的红色爱国主义路线,即可开启一场海上环岛红色之旅。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3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冬季)精品景点线路推介中,这条桂山岛乡村生态文化游路线是广东省唯一入选路线。

在东澳岛,万山论钓等大型赛事活动、《我在岛屿读书》综艺节目录制接踵而至,持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晚风集市、灯光夜市等海岛夜经济深受游客喜爱,游客享受海岛风光的同时,能体验到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和活动。

据统计,2023年,海岛接待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均实现倍增,海岛特色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创新注入新活力。东澳岛沙滩修复工程入选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三角岛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入选省十大生态修复案例。

图片

有着“伶仃洋上一颗明珠”美誉的桂山岛

“目前万山区正全面推进海岛旅游宾馆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和精品赛事,致力于促进珠海海岛旅游发展、擦亮粤港澳大湾区最美旅游示范岛群名片。”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社会事业局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郭慧慧曾表示。

一直以来,珠海锚定打造全省最美海岛的目标,加快制定海岛民宿管理办法,完善大渔带小渔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桂山岛建设广东最美海岛、陆上繁华都市、岛上世外桃源。

作为正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珠海,海岛旅游作为珠海发展海洋产业、推动“百千万工程”的交会点,格外引人注目。在不久的未来,珠海海岛能够将“产业+商业+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纵深发展,将以更令人向往的文旅休闲场景和更具品质感的海岛生活方式,进一步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充满活力与魅力的高端海岛旅游“目的地”。

盘活资源 对39个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

珠海对全市39个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以修旧如旧形式,分阶段分片式修复活用古建筑、旧民居超100座。

工作日,随机打卡附近的社区公园,感受片刻宁静;节假日,与三五好友一起去海滨泳场来一场浪漫的露营;周末,带上家人,或沿着香山云道悠闲漫步,或穿行于斗门旧街,触碰沉淀在骑楼古巷的旧时光,感受旧街十足的民国风情……

图片

斗门镇被评为珠海市首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镇。图为斗门旧街。李华理摄

近年来,诗画村庄、和美城乡在珠海随处可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工程。

据统计,珠海市乡村面积约982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57%,现有农房约11万栋。6月1日起,珠海实施《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该条例共72条,涵盖农村住房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

“该条例是珠海市专门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制定的首部法规,是国内首部就乡村风貌提升作专项立法的地方性法规,也是珠海市专门为农村地区制定,推动打造城市繁华、农村繁荣的共富之城的首部法规。”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北山村、斗门旧街、唐家古镇等“跨时代网红”商圈街区等一批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景点火热起来。据了解,珠海对全市39个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以修旧如旧形式,分阶段分片式修复活用古建筑、旧民居超100座,还打造了珠海留学文化馆、北山市民艺术中心等岭南特色古建活化样板案例,“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三统一”保护开发古村农房经验做法获省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北山村以文化融通中外打造“国际村”,吸引一批港澳台、外国人士落户创办特色商铺20余家,日均外籍顾客超千人次,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超1600万元。

珠海还坚持以美丽风貌带动美丽经济、以美丽经济促进美丽风貌。高新区正探索“国有企业+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模式推动农房风貌整村提升。

金湾区、斗门区正围绕特色美食、文化等创办“莲江古酱”“爱莲茶社”等精品店铺,成功打造莲江村、沙脊村、下洲村等多个“一家一品”典型样板,带动相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超20%,实现乡村更美、村民更富。

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下一条“立法引领、盘活利用、闭环监管、村民主体”相结合的农房风貌管控特区路径正在逐步形成。

接下来,珠海将乘势而上、蹄疾步稳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奋力在全省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打造新标杆、开创新局面。

采写:南都记者 赵雨琪

编辑:赵雨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进“百千万”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赵雨琪1933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