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锚定“60 30”时空圈 布局现代产业“新十大舰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4-06-28 11:39

历经7年多建设,深中通道在伶仃洋上画出美丽弧线,一条跨越珠江口东西岸的“黄金通道”即将开启,珠江出海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上,画下了最重要的“一横”。

未来,不仅深圳到中山可30分钟直达,实现“一小时生活圈”,中山与珠江口东岸城市群的互联互通,也将开启“更快的路”,珠西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将实现高效连接,促进珠江口形成互联互补的经济生态圈。

钢铁巨龙腾湾区,长虹卧波架通途。为了迎接这一天,中山提早谋划布局、保持战略定力、一路迎难而上,在交通配套、产业协同、营商环境等方面对标深圳,苦练“内功”。未来已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气势恢宏的大桥将开启湾区融合发展新篇,中山也将掀开崭新一页。

图片

A

深中牵手

一桥飞架:中山亲密“握手”珠江口东岸

在区域融合发展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关键。作为连接珠江口东西岸城市群的重要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的核心作用在于打通环珠江口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交通瓶颈。

深中通道被称为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双向8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桥梁部分长约17公里,其中伶仃洋大桥主跨1666米,海底隧道部分长约6.8公里。

图片

翠亨新区是深中通道连接中山的第一站。这是翠亨翠湖公园,远处是深中通道。

通道西侧起于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向东跨越珠江口,连接深圳机场互通,与广深沿江高速二期相接,并通过万顷沙连接线实现在中山、深圳及广州三地登陆,串联起珠江口沿岸三城。通车之后,中山—深圳的车程将从目前约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

随着“一桥飞架伶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将与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实现高效连接,中山与深圳都市圈内的惠州、东莞等东岸城市的联系也将进一步密切,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将大大缩短。

从世界级湾区来看,便捷的跨海通道必不可少。美国旧金山湾区就有8座跨海大桥。目前的珠江出海口,相邻的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之间跨度宽达60公里。而处在两座大桥中间的深中通道,刚好弥补了这段空白,为深圳与珠江西岸的联通提供了便捷路径。

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和中山将进入“半小时生活圈”,相较于原本需要至少2小时车程的距离,这是一次重大的跨越。同时,深中通道不仅是横贯珠江东西岸的通道,更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发展的主动脉,提高珠江口东西岸人流、物流的连接效率,为产业协同合作和更多维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大湾区的产业集聚、文化创新、城市融合注入新的内生力量。

深中互通:“一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从中山翠亨新区出发,自西向东入海,依次经过中山大桥、深中大桥、西人工岛、海底隧道、东人工岛,进入深圳宝安。这将是今后中山居民前往深圳最便捷的路线。据交通规划部门测算,珠江口东西岸直通的交通需求巨大,深中通道有望实现开通即满负荷运营。

为提前做好配套准备,2023年6月28日,深中两地签订《深圳市-中山市交通一体化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框架,深中两市在港航、航空、物流、轨道、公共交通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

中山锚定“60 30”时空圈目标,即中山市与湾区相邻城市60分钟通达,各镇街与深中通道30分钟通达,全面加快深中通道连接路网建设工作。通过不断补齐交通短板,当前从中山市所有高速出入口出发,都可以在30分钟内进入深中通道。

对于深中两地市民日常出行往来而言,跨市公交是最具性价比的方案之一。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深中跨市公交也将开通两条线路,共投入运力24辆大巴车,单程票价为15-18元。

与深中通道通车同步,深圳巴士集团与深圳机场集团还将联合开通深中机场专线。据悉,深中航空港将于深中通道通车当天同步投入运营,启用后,深圳机场航站楼的值机、行李托运、贵宾服务将延伸到深中航空港,中山旅客可在“家门口”完成除人身安检及登机外的乘机手续。

深中水上巴士也即将迎来优化。在马鞍岛上,距离深中通道几百米处,新中山港客运码头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收尾阶段。据了解,新中山客运口岸建成启用后,各航线航程将缩短约11海里,节约时间约20分钟。目前,深中水上巴士全程需要45分钟,口岸启用后,航程将从现在的21海里缩短至13海里,航行时间有望缩短至25分钟左右。

布局完善、运作高效的“空地互通、一体高效”的现代化双城综合交通体系,已从蓝图变为现实。

B

协同发展

规划布局:围绕深圳“20+8”产业紧密对接

站上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向东看去,深圳前海高楼林立,自贸区的繁荣尽收眼底;向西远眺,中山翠亨新区正开足马力,各项建设如火如荼。

2023年,深圳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全部工业增加值蝉联全国城市“双第一”;中山作为制造业强市,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专业镇。为了承接深圳外溢的资源,中山2023年提出打造“新十大舰队”。

能明显看到,近年深中两市政府间互动越来越频繁,已经建立起各层级的协作联动机制。中山主动对接深圳加强交流,在产业集群协同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主题产业园共建共享等领域开展合作。

“我们学习借鉴深圳成功经验做法,在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发展任务、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与深圳‘20+8’产业政策作了衔接,强化与深圳产业政策协同”,中山市工信局局长林伟强介绍。目前,比亚迪、彩迅电子等一批深圳链主企业先后就近落户中山实现了增资扩产。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让中山有了更多直接参与世界产业分工的机会。承载大产业需要大平台,当前深中两市谋划在中山建设深中经济合作区,其中马鞍岛35平方公里、南朗片区19平方公里、民众片区12平方公里。

除了产业规划,深中两地在招商方面也已展开联动。去年6月28日,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暨宝安九围国际总部·翠亨深中合作产业园推介会在深圳举行,这是深圳、中山两市首次面向全球联合招商。

抢抓深中通道通车历史机遇,2024年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正在积极筹办中。两地将联合招引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关键企业,共同补齐产业薄弱短板环节,不断开拓“双城联动”产业合作新模式。

空间腾挪:“工改”900天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9万亩

高速发展的深圳,深受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珠江口西岸,为接住深中通道带来的“流量”,中山提前谋划,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破解土地低效利用、碎片化等瓶颈。

2022年1月4日,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山高规格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攻坚号角。当天,全市近20个镇街同步启动“工改”。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2021年以来,中山坚持改革开路、创新破题,通过念好“谈、移、拆、建、引”五字经,出台一系列接地气、利发展的政策,牵动一系列制度变革,驱动一系列观念更新,探索出“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种改造模式。

今年6月22日,距离中山吹响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的号角,已经整整900天。两年多以来,中山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9万亩,成功招引企业993家、服务本土企业738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1700亿元。

“工改”成为了中山破解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多重矛盾的“关键一子”。在“工改”推动下,2023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位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

有了承接产业发展空间,中山还持续优化营商“软环境”。近年来,中山全力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在规划、营商环境、产业协同、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成立专责小组,编制“六个一体化”行动方案和任务清单,并形成首批10个省级支持事项落实举措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2年起,中山市全面学习深圳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力争与深圳政务服务保持同等水平。目前,中山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建设“深中融合专区”,实现633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将中山市服务平台“中易办”城际融合服务专区整体进驻“i深圳”APP(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至今已提供服务超17万次。

C

共创未来

黄金内湾有望成为大湾区内新引擎

站在世界最高桥面的深中大桥上,“燃”是最大的感受。这种“燃”既有超级工程带来的震撼,也包含对黄金内湾100公里未来发展的无限想象。

中山地处珠三角腹地,依江而建,因桥而兴。中山有外江13条,内河涌1041条,大大小小的桥梁超过500座,与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之间,都有多座桥梁相连:

宽阔的西江磨刀门水域上,全长1180米的斗门大桥横跨奔流而下的西江。作为国道G228上连接中山神湾镇与珠海斗门两地重要桥梁,这座老桥服役已超30年,但至今车流还是异常忙绿,是中山西南部通向珠海西部重要通道。

沿西江逆流而上30公里,就是外海大桥。西江将中山、江门两市分隔两岸,1988年建成通车的外海大桥,将中山古镇与江门外海连通起来,是连接江门和中山的重要经济通道;

在中山西北部,中山东凤与佛山顺德同样隔水相望,连接两地的是细滘大桥。细滘大桥位于容桂细滘南端,跨西江水道与中山东凤同安村连接,是连接中山与顺德的重要桥梁之一。

往东25公里,跨越洪奇沥水道的洪奇沥大桥,连接着中山三角和广州南沙。洪奇沥大桥为省道S111番中公路的一部分,是往返南沙、中山的重要通道。

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又多了一座以桥相连的城市——深圳。这座跨海大桥不仅连接了两座城市,更激活了黄金内湾,曾经的位置偏远的翠亨新区变得炙手可热。

倘若以翠亨新区为中心、1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圈内不仅有5个国际机场、5个国际港口,还有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大自贸区。深中通道开通后,翠亨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半小时内可通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通过深中通道、广珠轻轨、京珠高速和港珠澳大桥等交通网络,翠亨新区能够无缝链接珠三角生活圈,链接东莞滨海湾。

深中通道接通以后,为珠江口西岸城市接通了与强邻合作的通道。一方面,中山的桥头堡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改变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经济要素流动缺乏方向和源动力的格局。借势深中通道,黄金内湾有望成为大湾区内新引擎,中山或将迎来发展提速。

中山环湾布局一路向东发展

当前,中山城市不断向东迈进,“强中心”的建设目标越发清晰,“东承”的路径越发坚定,勾勒出中山城市建设的蓝图。

2019年,中山首次将翠亨新区定位为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2021年,中山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翠亨新区与火炬开发区成为“东承”的桥头堡,全面学习拥抱深港。

从规划定位上看,翠亨新区明确了打造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两区一阵地”总体定位。在具体功能定位上,翠亨新区将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新中心和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高品质滨海新城,成为中山融入湾区、对接全球的“第一方阵”。

翠亨新区的定位使命是中山城市发展战略优化的一个缩影。从2019年起,中山城市发展格局从以岐江河为轴的南北格局,扩展至以珠江口和伶仃洋为牵引的东西向格局,城市空间进一步拉大。

在城市向东发展的路径上,火炬开发区加快统筹民众街道发展,进一步拉大向东发展的空间,将从深度融入大湾区创新链条、交通体系、产业布局、改革浪潮、优质生活圈等“五个深度融入”,加快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岐江新城的发展也按下了快进键。位于主城区东北部的岐江新城作为中山在新一轮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中走向国际化的战略中枢,是中山实现自身提升的创新平台,是中山生态人文价值的展示窗口,不仅连接广州及珠海、澳门,并承接老城区和翠亨新区,是连接南北、承西启东的重要节点。

全面谋划更新城市格局、激发动能促进产业转型……通过各项举措提升城市能级,中山力求打造成为汇集“黄金内湾”高端要素的“聚宝盆”。

知多D

◎“60 30”时空圈

中山市与湾区相邻城市60分钟通达,各镇街与深中通道30分钟通达。  

◎“新十大舰队”

中山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以产业生态思维重点打造以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四大产业为引领,联动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6大产业的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  

文:吕婧 图:吴进

编辑:刘继贤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飞越伶仃洋 “桥”见新中山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