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平。
在江苏苏州“6·24”持刀伤人事件中,挺身而出阻止犯罪嫌疑人袭击妇女儿童的伤者胡友平26日因伤重离世,苏州市已认定其见义勇为行为,正按程序追授其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一个普通女性的壮举,感动了一座城市。
6月24日16时许,苏州市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造成3人受伤,其中1人为中国籍,2人为日本籍,犯罪嫌疑人被迅速制服。中国籍伤者胡友平在阻止嫌疑人犯罪过程中受伤严重,经送医抢救无效于26日不幸离世。两名日籍人员中,1人在院治疗,无生命危险;另1人当日已出院。
而就在胡友平因伤重离世的消息传出后,苏州高新区塔园路附近花店店主向媒体反映,当天一大早就有不少人打电话订菊花,要求送到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记者也在现场看到,有市民到公交站台献花,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把花拿到了附近停车场的一辆商务车中,车内后备厢已经有很多菊花。自称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现场人员表示,市民送来的花会统一收集,并送到殡仪馆……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苏州市民这种自发的哀悼、纪念活动,正是这一古语的生动阐释。
挺身而出,以弱小的身躯竭力阻止歹徒施暴,是胡友平留给人们的最后影像。
据涉事日籍成年伤者陈述,犯罪嫌疑人行凶时,胡友平阻拦了犯罪嫌疑人并被刺伤倒地,涉事日籍成年伤者的儿子得以趁机躲开。现场目击市民看到,胡友平先是拉住犯罪嫌疑人,又从身后抱住嫌疑人,嫌疑人反手将她刺伤,致其倒地后仍继续追刺时,被市民、途经司机和巡警制服在马路上。目击市民更表示:“如果当时犯罪嫌疑人没有被拦住,将会有更多人受伤。”
可以看出,为了保护无辜者,这个普通女性在猝然遭遇暴行时没有丝毫犹豫,其表现出的善良和勇敢缘于其天然的正义感,这就是人性的高贵。
在面对不正义或危险情况时,个体出于道德责任和勇气,主动站出来保护他人或公共利益,这是大勇。见义勇为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其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之中。
从法律角度,传统中国历代法律规范中也有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和奖励的规定,这表明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期望,也理应得到法律的支持和认可。
在胡友平不幸离世之后,地方政府依据法律、按程序追授其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无疑是正当、必要之举。
一方面,这是社会对英雄壮举的肯定,对英雄家属的慰藉。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应有的价值取向的全面宣示。
胡友平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试图阻止犯罪嫌疑人对妇女儿童的袭击,尽管自己因此受到重伤并最终不幸离世,但她所展现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她的行为不仅挽救了可能成为受害者的生命,也激励了周围的人,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见义勇为理应被褒奖,极端暴力行为则必须受到谴责和严惩。这一事件提醒人们,法律会保护、嘉奖那些为了他人安全而挺身而出的人,同时也在警示潜在的犯罪分子,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都不可能逃脱法律的惩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孰是孰非,我们这个社会的标准从来清晰。
致敬胡友平,致敬每一位大勇者。
在事件发生之后,苏州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苏州一直并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每一位在苏州人员的安全,全力建设开放包容、法治善治的城市。“开放包容、法治善治”,对城市中的每一分子来说,这是共同的目标,而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必然会让每一分子受益。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