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未雨绸缪,持续收紧青少年打赏消费“紧箍咒”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转载2024-07-01 20:08

暑期即将到来,未成年人的触网问题再次成为各界关注话题。为了确保青少年安全使用直播,获取健康、优质内容,守护未成年人切身权益,抖音直播日前发布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公告,介绍了具体功能举措、示范案例和治理情况等。据了解,近年来抖音多措并举,持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

图片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7.2%。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新新人类”正前所未有地享受着互联网技术的便利与广袤。触网普及率高、教育数字化丰富、用网场景多样化等特点愈发明显。而在“硬币”的另一面,未成年人的触网用网问题,尤其是寒暑假期间的触网用网,也屡屡引发讨论。时而曝出的诸如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上网游戏充值等现象,彰显出了规范监管和持续治理未成年人触网用网行为的必要。

技术是中立的。作为互联网介质和媒介技术更迭的产物,手机、电脑和软件应用并无原罪。如今,手机、电脑、“平板”和网络,已深深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每个人每天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直播、打赏或游戏充值等“问题”的背面,手机和网络也为润滑亲子关系、提升教育效率成果、帮助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助力。因此,对于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介质产生的“烦恼”问题,粗暴喊“停”或者“一棍子打死”都不是科学负责的态度,而应找到背后原因,未雨绸缪、建章立制,为青少年放心、健康上网拉起“安全网”。 

实际上,涉未成年人触网用网问题,原因复杂、表现多样,且面对多方监管,一些现象和行为也在不断“变种”之中。这些年来,监管和治理涉未成年人触网用网问题,是一个从浅到深、从“粗”到精,不断升级完善的动态治理过程。

对于涉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种种问题,既要建章立制,对违法行为坚决打击,更要严格落实平台责任。不论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还是新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相关法律法规剑指之处,正是逐步查漏补缺,完善未成年人触网用网的管理体系。这些年来,针对涉未成年人上网问题,各平台也推出多个举措,持续收紧打赏消费的“紧箍咒”。诸如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升级“防沉迷系统”、严打利用未成年人牟利、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打赏等,几乎成为各平台承担责任的种种举措“标配”。而抖音直播在公告中,也举例了诸如强制引导进入“青少年模式”、智能拦截未成年人充值、打赏行为、共建行业黑名单等多个举措,为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度过暑假,培育了放心、安心土壤。

其实,经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完善,如今针对未成年人的直播、打赏或充值行为,平台的治理思路和手段都有了全方位升级。以抖音直播为例,就建立了事前预防、事中拦截、事后核实退款等一系列机制。这其中,有几点治理举措尤为值得关注。比如,强化“青少年模式”的应用效果,利用智能系统技术精准、高效拦截未成年人的充值、打赏。再如,在治理后端也建立了保障兜底。对于未成年消费退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保障。如果经过资料审核与分析,确认是未成年人消费打赏等,平台将全额垫付退赔。目前,未成年人打赏平均21小时内全额垫赔。这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压实平台责任的生动注脚。

需要看到,治理涉未成年人打赏、充值等上网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议题,需要多方发力,共同管理。仅有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和平台落实责任,仍然不够。一些未成年人打赏、充值等问题,之所以在寒暑假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日常监护责任落实和假期安全教育等层面的疏漏。

对于家长监护人来说,一定要充分认识和用好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避免账号混用,以杜绝各类风险损失产生。这对于保障安全上网、后期举证申请退款乃至最后的司法维权结果,都十分重要。最近,“10岁男孩充值刷礼物退款后又打赏14万 法院判决平台部分退款”的新闻,就引发了社会关注。法院之所以支持了部分退款,原因之一就在于,审理发现用于打赏的账号是男孩母亲实名注册,且存在多人混用情况。其母亲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未能有效监管和教育,存在监管失职。

未成年人触网用网问题,暑期是重要时间节点,治理功夫却贯穿平时的每一天。多方发力、多措并举,深化系统治理,就是维护未成年人切身权益,为未成年人上网用网拉起严密“安全网”。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相关部门、平台还是监护者,尽己所能、守土有责,为未成年人健康、安心上网保驾护航,没有终点。

文/宋凛

编辑:李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