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要下场收国债,提醒长债风险,专家呼吁进一步降息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4-07-02 18:29

7月1日午间,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央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此消息一出,当天午后国债期货全线跳水收跌。

央行要“下场收国债”,这意味着什么?对此,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央行此项举措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债市过热,改变目前债市单边上扬可能造成长短期利率倒挂的风险预期。

图片

今年以来,发行的储蓄国债深受市场青睐。央视截图

债市热引发央行关注,利率风险需警惕

南都记者关注到,今年以来,我国掀起了债市热潮,企业和个人将大笔资金投入国债市场。比如,一些投资者积极认购储蓄国债,部分银行出现“一债难求”的情况。今年5月,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一经发行,部分银行就宣告售罄。

一边是国债市场的热火朝天,一边是收益率的不尽人意。据财政部数据,7月1日,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收益率为2.48%,比短期的MLF(中央银行定向降准操作中的中期借贷便利)利率还要低。对此,央行多次喊话,提示长债风险。6月25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二季度例会就指出,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尽管央行多次喊话,但市场并不“买账”。据公开数据,4月新增银行存款减少近4万亿元,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一降再降,企业和个人把存款又投入到了债券市场。截至5月29日,年内发行并成立的基金发行总规模达4183.37亿元,其中债基发行规模高达3308.53亿元,占比近八成。

对此,有观点分析认为,大批资金涌入债券市场,不利于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如此一来,金融系统或像没有润滑油的发动机,无力运转,这将偏离央行的管理目标。

图片

央视截图。

央行买国债是拓宽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

南都记者关注到,根据业内专家观点,央行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的操作,背后有两层逻辑。

一方面是防范利率风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公开表示,此举意味着可能央行近期就会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卖出操作。在10年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低点之际,卖出国债有利于稳定长债利率,防范利率风险。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研发部总监冯琳亦公开指出,央行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后,可以将这些国债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进而压低相关国债市场价格,推升相关国债收益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日前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也提醒,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表达出央行对长债收益率的高度关切。

另一方面,央行买入国债是拓宽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不过,有观点认为,由于当前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较小,央行首先需要加大对国债的持有规模,才能更好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更多还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搭配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南都记者发现,7月2日,央行公告显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当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

图片

央视截图

债券牛市长期趋势难改,专家呼吁降息

南都记者关注到,从近期货币政策例会等信息来看,面对当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央行的核心目标还是通过政策工具提升整体社会需求。比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国元证券杨为敩公开表示,对于债市,央行更多是尽职免责的提醒,政策工具的使用还是比较克制。

银河证券7月1日发布报告认为,当前债市处于三中全会前的政策等待期,前期债牛驱动要素变化不大,资产背景下利率整体以震荡下行为主,跨季后资金面或将回归中性偏松。

南都记者注意到,7月2日,国债期货开盘多数上涨,和7月1日午后的趋势不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13%,10年期主力合约涨0.02%,5年期主力合约涨0.02%,2年期主力合约平开。

长期来看,债券牛市恐难改变,那么接下来央行会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吗?有观点分析认为,从目前经济数据和预期来看,下半年货币流动性收缩的可能性不大。

有市场专家认为,央行对国债的操作既有买也有卖,灵活性较大,并非单向操作。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协调的重要体现,顺利推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公开表示,我国越早降息,越容易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没必要等到美联储的变化。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