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惠州打造两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南方都市报APP • 惠州大件事
原创2024-07-04 12:55

    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这些是广东省赋予惠州未来的战略定位。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四大战略定位,提出28条政策措施。

  支持惠州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功能作用,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建设制造强市、创新城市、品质城市。

  战略定位

  全球石化产业高地

  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

  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

  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

  发展目标

  到2027年 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作用更加凸显,石化产业形成乙烯540万吨、高端聚烯烃66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重点领域能效、水效达到标杆水平;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到2035年 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高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立完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内涵进一步彰显。

图片

惠州航拍图。

  定位1 全球石化产业高地

  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3年,总投资150亿元的恒力石化PTA、总投资68亿元的中海油PX等项目满产达产,总投资338亿元的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总投资415亿元的太平岭核电一期等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521亿元的中海壳牌乙烯三期项目动工建设,中广核太平岭核电二期工程获国务院核准建设……随着一批标志性石化能源项目引进落地和建设投产,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已建成2200万吨炼油、220万吨乙烯、250万吨芳烃、500万吨PTA年生产能力和985万千瓦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

  2023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集群产值达3479亿元。大亚湾开发区连续5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意见》提出,惠州要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大亚湾石化区,建设智慧石化园区。依托中海油惠州石化、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乙烯等重大项目,形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碳二、碳三、碳四、芳烃等优势产业链及碳五、碳九、高端聚合物、电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支持惠州发展高端聚烯烃、能源电子、高端铜线等化工、电子、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以及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产业。支持创建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申报省级化工园区。

  支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风光核气(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推进核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研究建设惠州LNG接收站储罐扩建项目。

图片

大亚湾石化区。

  定位2 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

  支持惠州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惠州电子信息及电池储能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拥有TCL、德赛、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基于传统产业优势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对惠州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标杆意义重大。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惠州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电池等优势产业。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入选“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惠州入选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2023年,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达5266亿元。TCL科技集团进入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建议名单,德赛西威获评省级“链主”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第一档),新增6个国家级、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项目,累计推动1696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5531家企业“上云用云”,新增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意见》提出,推动高端化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支持惠州进一步推动超高清视频、5G及智能终端、新型电池、基础电子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联合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TCL、德赛、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项目落地,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电子信息领域行业组织作用,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支持惠州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产业与应用提供算力支撑。支持和引导TCL、德赛等企业创建全连接工厂、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

图片

  定位3 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

  谋划建设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区

  2023年,惠州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链企业超1000家,产值规模达1175亿元,储能产业项目和应用场景开发建设提速,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现产值约1160亿元。亿纬动力二期、首航储能等11宗产业项目投产,龙门县零碳生态园电源侧储能、惠东白花独立储能等在建、拟建项目128宗、总投资超475亿元,涵盖了电池制造设备、材料、电芯、模组、电池包、电源管理、储能系统集成等环节,新型储能产业加快迈向全国第一方阵。

  《意见》提出,支持惠州发展新型储能产业,谋划建设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终端用户创新储能融合发展场景,探索智慧能源、虚拟电厂等多种应用场景。

  探索建设低碳园区,大力发展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大亚湾石化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S/CCUS)集群项目建设。

  建设科技创新聚集地。支持惠州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领带动作用。高水平建设东江实验室,在石化、新材料、能源电子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支持深莞惠共建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

  支持惠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中国科学院有关院属单位在惠州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加大能源材料研发力度。支持以稔平半岛为基地建设能源科技岛,建设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科技示范工程,稳步发展光伏制氢、波浪发电、海水淡化、LNG冷能利用等项目。

图片

  定位4 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

  2023年,惠州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主动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对接交流,成功申报交通强省建设试点城市,“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惠霞高速全面动工,稔平环岛高速等项目顺利推进,惠龙高速建成投用,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930公里、稳居全省前三。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惠州北站高铁直达香港,广汕高铁建成通车,高铁总里程258公里、跃居全省第一。惠州机场顺利完成飞行区扩建,年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创复航以来最高纪录。惠州港能级提升,新建成生产性码头泊位4个,完成荃湾、东联、碧甲3条航道升级改造工程。

  去年,惠州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成功申报广东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期建成运营,注册入园企业54家、投产24家,引入首家国家供港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侨特色服务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建成运营基地13个,服务链接港澳台侨企业上千家。

  如何通过高品质城市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发力,支持惠州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意见》提出,支持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实现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推动惠霞高速、稔平环岛高速公路建设。充分发挥赣深、广汕、厦深等高速铁路功能,加快推进深惠城际、莞惠城际接驳,支持开展惠大铁路扩能改造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推动惠州机场二期改扩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

  打造大湾区出海新通道,支持惠州港扩能升级,加快荃湾、东联、碧甲等航道扩建提升和1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建设。推进“组合港”建设,优化“惠盐组合港”海关监管模式,加快推动向产业港与贸易港并重发展,实现水运中转快速衔接。

  支持惠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高质量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支持惠州加快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深化与港澳台侨交流合作,建好用好“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侨特色服务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优质外资企业投资。推动惠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惠州联动发展区。支持惠州在确有需求且符合条件时申建保税物流中心或综合保税区。支持惠州按规定申办国际石化产业高峰论坛、企业全球年会等活动。

  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见》支持惠州与深圳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强产业协作,加快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持续壮大县域经济,推动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国家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和惠城区横沥镇、博罗县杨村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镇建设。

图片

  观察

  惠州何以成为广东的新增长极?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并定位为副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此前获得省委、省政府发文支持的地级市包括珠海、汕头、湛江、佛山和东莞。这些城市有不同的发展关键词,比如经济特区、省域副中心、制造业创新高地、科技制造强市等。

  此次,省里支持惠州的发展关键词是“新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放眼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2023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3万亿元。省内拥有深圳和广州两个经济总量超3万亿元的城市,以及佛山和东莞两个万亿元级的城市。2023年惠州经济总量约为5640亿元,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五位,并与其后的城市拉开了距离。特别是近年来惠州经济保持向上向好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拥有独特的区位和空间优势,毗邻广深港三大国际化大都市,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并定位为副中心。近年来惠州加速融深融湾,不断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惠州是大湾区的投资“洼地”,当前开发强度仅为10.9%,同时还是海洋大市,而海洋经济无疑是发展的“蓝色引擎”。

  工业发展,集中展现了惠州的实力和潜力。近年来,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3+7”工业园区,一批国际巨头“重仓”惠州,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夯实发展根基。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2023年工业投资总量达1590亿元,居全省第二位。

  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有底气、有条件、基础好。

  打造新增长极,怎样干?赋予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打造新增长极,关键要怎样干?《意见》给出了“施工图”,提出惠州到2027年、2035年的发展目标,同时明确了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标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城市等六个方面主要任务。

  每项重点工作包括若干项具体措施,共计21项硬核招数,比如支持惠州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支持惠州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支持惠州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等。《意见》还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领导、赋予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以及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结合惠州改革发展需要,依法依规赋予惠州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意见》支持惠州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为深化改革探索提供法治保障。支持和鼓励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支持惠州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及园区规划调整,对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用地指标支持。支持惠州在全市范围统筹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无法安排的,由省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统筹协调。

  对惠州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按照新增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予以奖励,统筹用于先进制造业项目引进建设。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等国家级基金支持,助力惠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召开的惠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惠州将用好关键“三招”:深度融深融湾、坚持制造业当家、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4月份召开的中共惠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进一步强调了两项重点工作: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高水平规划建设环“两山”示范区。

  打造新增长极,绝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受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等影响,发展面临着不确定性。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地抢项目抢人才“十分卷”。惠州自身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短板,需要直面困难挑战、迎难而上。

  整合:易福红

  采写:南都记者杨振华 朱唯信 南方+记者 罗锐

  摄影:南都记者 田飞

编辑:杨振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