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危房改造、荒滩成鸟儿乐园,黄河滩区蝶变背后的山东故事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4-07-04 23:16

“泥沙俱下,地上悬河”“雨季洪水,旱季旱灾”……黄河流域历史上长期面临着洪水威胁、局地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实施,聚焦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黄河流域内的重要省份之一的山东,在实现黄河流域内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共赢有哪些举措?

日前,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在山东开展,南都记者随采访团深入山东多地,探访了黄河滩区破旧砖瓦房变明亮新房,“绿色沙漠”变鸟儿乐园,大片荒地变绿色产业园区的黄河故事。

据了解,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从1993年开始举办,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是我国生态环保法治宣传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的重要品牌。此次宣传活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黄河保护法全面实施”。全国人大环资委、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南方都市报等都市类媒体参与采访报道。

图片

航拍黄河标准化堤防。受访者供图

探访黄河防洪治理

“如果不搬迁,这辈子得翻建五次房”

对于黄河,许继兴的感情是复杂的,黄河滋养了农田,带来了水源,却又带来了洪水,冲垮房屋、庄稼绝收。“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这是上世纪许继兴与生活在黄河滩区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自1974年出生以来,许继兴就一直生活在山东菏泽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新村,从他记事起,村里的小洪水几乎是一年一次,大的洪水两三年就有一次。他记得是1982年,他在村庄最西边住,当时决口是在村西南角,大约下午一两点钟,就听到洪水呼呼响地过来了,水浪有两三米高。

“旁边刚好有个水塘,只听见‘噗’的一声,整个水塘就满了,水就开始陆续涨起来,到半夜的时候就已经两三米深了,后来继续涨到四米多深。”许继兴回忆道,“当时,我年纪还小,幸好村里提前有做准备,当时知道洪峰要来,就把住在低洼处的村民都转移到高的地方,有的搭棚集中搬到一块,互相有了照应。”

由于黄河水泥沙比较大,只要发一次水,就会带来很多沉淀的泥沙。许继兴记得,那时大概有三成的房子当时就会被冲塌,幸存下来的砖瓦房经过洪水长时间浸泡也都裂开成危房,不能再住人。除了被冲垮的房屋,只要洪水一来,田里的庄稼也得绝收。而村民为了防灾存的粮,也会被洪水浸泡,发芽长霉。每经历一次洪水,都要持续一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图片

山东菏泽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新村干部许继兴讲述黄河的变化。南都记者王玮 摄

直到21世纪初黄河小浪底工程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洪水减少了,庄稼有了保收,村民的温饱问题有了保障。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改变发生在2017年。“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启动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计划,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新村是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涉及安置东黑岗、北许庄、姚庄、崔寨4个自然村,安置1141户、4602人。当地政府推进滩区新建工程,经过清障、吹沙、强夯等工序,历经4年东明县12万滩区群众实现迁建。

“搬迁后我们家五口人按人头分到了175平方米的新房,新村离我们原来的村庄大概只有200米远。原来的地方都成了耕地,种上了玉米,我们经常到那里遛弯儿。”许继兴说。对于如今的生活,许继兴与村里的居民们也是十分感激,“特别是村里的老年人,他们都没敢想自己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都很激动,很有幸福感。”

古语有云,黄河宁,则天下平。时至今日,防洪仍然是黄河治理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单列一章,要求沿黄各省做好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工作。作为下游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的主战场之一,山东省副省长周立伟在环保世纪行启动会上表示,未来山东将在保障黄河下游长久安澜上持续用力,持续开展黄河干流控导、险工改建加固、引黄涵闸改建。推进黄河滩区、东平湖蓄滞洪区综合治理,实施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柳长河航道提升工程,完善沿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探访黄河生态保护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黄河生态保护是黄河保护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山东也书写了当地在黄河生态保护中的新经验。

在赵亚杰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黄河三角洲建立保护区。建区之初,这里的鸟类只有187种左右。

从2002年开始,东营致力于湿地保护与修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我们从最初的围坝引续黄河水、粗放型修复,如今已研究出一套精细化的湿地保护和修复的经验,通过综合运用互花米草综合治理等修复模式进行湿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据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科长周立城介绍,互花米草是一种治理难度非常大的外来物种,它挤占了本土植被、底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过去这整个海岸都是绿油油的,但它实际是一片‘绿色沙漠’。”

为消灭这片“绿色沙漠”,多年来周立城也一直致力于互花米草治理工作。他表示,经过多年治理,当地确定了刈割、围淹、连续翻耕等综合治理举措,实施了5项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经过治理,互花米草的清除率达到了99%以上,底栖生物慢慢恢复,鸟类也慢慢开始在这里聚集、觅食、栖息,“绿色沙漠”又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800x534_6686ad636d538.jpg

治理前海岸布满互花米草,是一片“绿色沙漠”。受访者供图

801x450_6686ad638cc16.jpg

治理后的海岸。受访者供图

为加强湿地保护,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建成了“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近两年生态补水均超过1.75亿立方米,维持了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赵亚杰道,如今,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达到26种和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面对现在的东营,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也感叹道,有句话说得好:“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珍稀的白天鹅飞进城市湿地嬉戏觅食已是常态,就连生性挑剔的东方白鹳也在城市附近“安家产子”。

图片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的监测大屏显示,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南都记者王玮 摄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上升到新的高度。日前,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社会影响评价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等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报批成果和生态保护修复等8项重点创建任务已先后完成。

探访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它承载着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新‘引擎’的历史重任”

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保护法鼓励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现代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优化调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沿黄中下游产业基础较强地区为重点,搭建产供需有效对接、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紧密衔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和基础能力再造,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明确指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图片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生态转运中心。受访者供图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产业促进部副部长姚锋表示,山东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建设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它承载着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新‘引擎’的历史重任。”

从原先大片的荒地到如今的绿色产业园区,姚锋介绍,多年来,起步区系统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编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机会清单,加快引入和培育优质产业,塑造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图片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规划。南都记者王玮 摄

据悉,起步区确立了“3+1”主导产业,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278个,其中500强企业项目60个,外贸出口“新三样”齐备。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三条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方面,集聚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弗迪电池、比亚迪半导体等项目,系统布局全方位智能汽车产业链。“泛航空”方面,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开展机场客货运服务、航空维修服务、航空运输物流服务。新材料方面,依托济南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新材料和新型复合建材材料。

同时,加快构建半导体、新能源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会展经济4条产业链。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已落地国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460亿元。

根据地方公布的数据,2023年,起步区全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较2020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较2020年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增长227%。 

探访黄河文化

“黄河流域内许多场景都是创作的好题材”

黄河保护法就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专章形式作出规定,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研究黄河文化发展脉络,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保护法的实施,让沿黄非遗文化得到保护,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菏泽市郓城县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如是说。

位处黄河下游的山东一直在努力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据介绍,山东省制定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被确定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5个重点建设区之一。

黄河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加强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在强化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方面,山东省内“三孔”、魏氏庄园等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顺利推进,沿黄9市历史建筑数量较2019年增加329处、29个村落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认定黄河文化(东营)、黄河运河交汇带(聊城)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全国人大代表、鲁西书画院院长徐凤秋是工笔牡丹画非遗传承人,徐凤秋表示,“黄河生态保护措施和黄河保护法的实施,使黄河滩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每年吸引几万只大雁到这里过冬,这些场景都是我们创作的好题材。我们将博大厚重的黄河文化融入巨野工笔画,以此弘扬黄河文化。”

在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山东省菏泽市也打造了菏泽非遗传承馆、万花湖美术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赋能非遗文化保护。在菏泽非遗传承馆,曹县戏文纸扎传承人赵曼丽介绍,大型非遗作品《黄河谣》以黄河流域内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为载体,融合戏文纸扎、面塑、泥塑等非遗技艺元素,再现尧作成阳、舜渔雷泽、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呈现了春耕、播种、运粮等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

图片

曹县戏文纸扎传承人赵曼丽介绍大型非遗作品《黄河谣》。南都记者王玮 摄

图片

大型非遗作品《黄河谣》。受访者供图

赵曼丽说,“通过这样的创作,既能让孩子们了解从古到今黄河岸边的人物和故事,与远古‘对话’,又能让他们学习非遗技艺,创造他们心中的时代风貌。黄河水滋养的精神财富,需要孩子们去感受、去创造、去继承、去发扬。”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山东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直击黄河生态保护,2024中华环保世纪行启动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