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从去年到今年,省、市新春第一会持续吹响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在今年珠海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新质生产力、产业科技创新是高频词。珠海市委常委、香洲区委书记李伟辉在会上“直奔”科技创新主题,提出将拿出不少于20%的地价收入,建立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池,重点支持一批创新项目发展,力争有2-3个在大湾区有影响力的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
然而,土地瓶颈的制约以及城市均衡发展的需要,令珠海工业发展的重心持续向金湾、高新、斗门转移,客观上也导致香洲区在全市的工业比重快速下降。
2010年,香洲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6.34亿元,领先金湾、斗门、高新,占全市的比重高达49.78%,以不足全市2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珠海近一半的工业增量,可以说是珠海工业发展的“主阵地”。
但到了2023年,情况明显发生变化,香洲区当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2.1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降低至32.07%,13年间缩小了17%。同一时期,金湾区则后来居上,在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导入和带动下,工业实力日益增强,至202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3.92亿元,反超香洲100多个亿。
如今,科技创新成了香洲破局突围关键。但面对新产业新业态孕育不足、兄弟区追赶脚步的逼近,培育新质生产力,香洲还能否扛起主城担当?产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挑战?香洲区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支柱产业
香洲在打印耗材、智能家电行业拥有领先优势
作为珠海主城区、港珠澳大桥在珠海的落脚点,香洲区是珠海发展的压舱石。而随着城市的框架在不断拉大,产业载体、企业外迁、新产业新业态孕育不足等问题,让曾经的“老大哥”香洲面临着不小的发展压力。
过去一年,香洲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完成工业投资55.66亿元,增长13.2%;制造业税收120.72亿元,增长36.7%。重点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家居产业增长25.1%,光电产业增长10.6%。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总数10家)。
虽然香洲的各项产业数据仍旧占有优势,但和很多老城区、中心城区一样,由于多年来城市化、工业化一直走在前列,可开发土地日渐稀缺等原因,如今既面临资源要素外溢的压力,对传统产业的依赖通常更大,重新构建新的、有规模的优势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反而比“白纸作画”的区域要大不少。
分析人士指出,分析国内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规律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带,或者一个经济区的核心区,它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总是走在前列的,也会比较快地面临发展的“天花板”。中心城区到达工业化成熟阶段之后,资源要素的外溢是必然的,这个时候倒逼着核心区或者中心城区的产业必须要上更高层次,所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问题,顺理成章地摆在中心城区面前。
2022年4月,珠海召开全市产业大会,提出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4大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大优势产业集中用力,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迅速做大做强珠海“4+3”支柱产业集群。
作为珠海主城区,香洲提出,争当落实“产业第一”主力军。但在珠海着力打造的“4+3”支柱产业集群中,香洲在打印耗材、智能家电拥有领先优势,而除此之外,似乎优势并不明显。
这些在《珠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可以得到印证。该规划在布局“4+3”支柱产业时提到,新能源产业以金湾区为主导,以香洲区、高新区、斗门区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以高新区为主,香洲区、斗门区和金湾区为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以斗门区和金湾区为主,高新区、香洲区为辅;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建议以金湾区为主导,以香洲区、高新区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同时增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珠澳中医药合作特色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布局以金湾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香洲区和富山工业园为辅;高端装备产业布局建议以金湾区为主导,以高新区、斗门区等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智能家电产业布局以香洲区为主导,以高新区和金湾区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
未来产业
珠海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任交给了兄弟区
改革开放初期,珠海发展从香洲起步,全市的资源、要素集中向香洲倾斜。今天,不光来自其他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即便是在珠海内部,拥有后发优势、空间优势,且配套日趋完善的金湾、斗门、高新等兄弟区在未来制造业发展中也更容易占据优势地位。
《珠海市现代产业体系规划(2017-2025年)》明确,香洲主城区大力承接港澳现代服务业转移,布局发展金融、商务会展、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科技信息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品质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带。
这份规划将珠海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任主要交给了其他区,提出在高新区打造珠海产业园转型升级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新兴智慧产业集聚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创新区;高标准建设唐家湾科教新城,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的排头兵;培育形成2-3个主导产业集群,成为珠江西岸新兴高潜产业带。
金湾区深度对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化与珠江西岸城市在智能制造、海洋工程、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领域的合作……
再看2022年珠海印发的《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在产业布局上进一步明确将着重打造东西部两大“引擎”,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其中,东部片区以高新区后环为先导区打造未来科技城,对标深圳高新区;西部片区以广东省大型产业集聚区富山工业园二围片区为起步区,重点对标苏州工业园,以大空间、大投入牵引大项目、大产业。对比之下,实施方案对香洲着墨不多,珠海着力发展的“4+3”产业中布局在香洲的产业也不及其他区。
客观地说,香洲近年来锚定制造业当家,为发展制造业下了大力气。2023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仅次于斗门区,增速位列珠海各区第二位。今年2月,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更提出,“将制造业作为香洲未来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推动香洲产业提质升级……要不断壮大新动能,聚焦光电、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全力构建香洲发展新优势;开辟新一代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赢得城市竞争主动权”。
但新兴产业的构建、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开辟,并非易事。香洲区对此有充分地认识,这在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能体现。
2024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社会预期偏弱,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产业新业态孕育不足。”
2023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香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依赖少数龙头企业,新兴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集聚度不高等问题……”
2022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传统产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新产业新业态尚未成规模,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有待加快完善。”
对于香洲区而言,要继续像过去40年一样保持“老大哥”的位置,继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将至关重要。
新产业新业态
少数龙头企业难以依赖,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培育新质生产力,瞄准未来,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是关键。
2023年,香洲抢抓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优势,引进鲸仓等科技供应链企业;格力绿控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趣印科技总部等12个重点项目动工建设;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354个、五千万元以上项目74个;智能家电、打印设备及耗材入选省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重点产业。
香洲已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梯度。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道路成效逐渐凸显,制造业发展层次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但正如2024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一方面香洲区新产业新业态尚待培育,还未形成“产业森林”;另一方面,香洲过去长期依赖的少数龙头企业,其中也有企业近年来出现波动,令香洲发展进一步承压。
今年4月份,长江商报报道了中国“白电三巨头”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2023年的业绩情况。从数据上看,三家巨头业绩均创了新高,但美的集团仍然遥遥领先。在研发方面,无论是人员投入还是资金投入,格力电器均处于垫底位置。截至7月3日收盘,美的集团市值4531亿余元,接近格力电器与海尔智家之和。
而早些时候,据界面新闻报道,纳思达今年1月30日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净亏损45亿-65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8.63亿元,同比盈转亏。
以格力电器为龙头的智能家电,以纳思达、天威飞马为龙头的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产业在香洲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人士指出,地方过度依赖龙头企业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一有波动,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象。
当龙头企业发展遇阻、优势不再的时候,当地产业发展“路在何方”,新产业新业态又该如何孕育?
其实,早在2021年香洲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香洲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少数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创新实力整体不强,创新氛围不浓等问题。而该问题也被写进了《珠海市香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除此之外,在《珠海市香洲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中也认识到“当前香洲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正面临多重挑战,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有待加快完善,区域联动不够紧密,核心辐射仍有不足,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
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在2023年珠海两会,香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齐英提出香洲将抢抓机遇打造“白沙科创港”“凤凰科学谷”以及香洲北中央创新区三大战略平台,同时将实施高成长型企业倍增计划,抢抓光电、传感器等新赛道机遇,围绕链主企业打造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让更多创新企业喷涌而出,将香洲打造为“超级孵化器”。
2024年珠海两会,香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齐英再次提出打造大湾区超级科创孵化器。
而高新区也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科创孵化器”目标,全年新增高企77家、总数突破7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倍增、总数达23家,新增上市公司3家,总数20家、占全市41%,近三年规上工业企业增量相当于过去总量的六成。这似乎给了香洲区更多的压力。
创新“区”势
R&D经费一直领先但占比波动,香洲如何脱颖而出?
2024年年初,珠海市2023年创新百强企业名单出炉。
从总量上看,创新百强企业大多分布于香洲区、金湾区、高新区三个区,三个区总计创新综合实力100强、成长100强、经济贡献100强企业分别占全市的77%、78%、75%。
进一步细看榜单,三个区创新百强企业虽总量接近,但各具特色,三张榜单上刷出了三个不同的第一名:创新综合实力100强中,高新区企业数量最多,为28家;香洲区拥有最多成长100强企业,为29家;经济贡献100强中,金湾区企业以31家企业位列第一,占比近三分之一。
“科技回归都市”,隐含着“科技重塑都市制造业”的潜台词。记者梳理珠海2018年至2023年统计年鉴发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引起了关注。研究R&D经费相关数据,可以反映区域的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了解科技资源的基本分布情况。
从总量来看,香洲区R&D经费投入总量一直遥遥领先,超过金湾和斗门总数之和。从占比来看,2019年,香洲区GDP占比被金湾超过,排名第二;2020年,香洲区GDP占比被斗门超过,自此形成金湾、斗门、香洲的排名直到2022年。
作为“老大哥”的香洲,面临着兄弟区的快速追赶。今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抢抓“科技回归都市”机遇,构建全地域覆盖、全产业发动、全周期孵化的创新格局,推动政策革新,完善城市功能。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胡怀军 杨亮
统筹:杨亮 易福红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杨亮 陈栋 实习生 贺羽佳
编辑:杨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四十不惑·香洲向新|高质量发展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