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借入国债最新进展!注意债券类理财和公募基金等价格波动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4-07-05 14:34
图片

7月5日,经媒体求证,央行目前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受此消息影响,截至发稿,30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日内分别下跌0.16%、0.05%;7月1日,央行公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消息后,长期国债期货当日亦出现下跌。

央行借入、卖出国债,引发了投资者对债市是否进入全面防御的讨论。分析认为,央行关注利率下行主要是基于稳汇率、稳息差、防风险三方面考量;当前还是在稳增长、宽货币的宏观逻辑中,因此债券市场不存在简单反转,降息的可能性也仍在,全面防御还不至于。

对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等债券类资产,专家认为,需注意债券类理财和公募基金等价格波动。

央行减持国债引导收益率上行

3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5%以来,央行多次提示关注长期限国债收益率合理区间和利率风险。进入6月,国债利率再度下行,特别是10年期、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至2.2%、2.4%附近位置。

图片

2024年1-6月长期限国债收益率走势(单位:%)

4月以来,央行持续关注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并且认为当前长端利率过低,与经济发展情况不匹配,多次强调重视长端利率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的发言中指出我们需要“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 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过于平坦会使市场产生经济持续走弱的预期,这不仅与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相匹配,还会引起负反馈的风险。

央行此次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天风证券固收团队认为或是为了引导长期限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降低市场利率风险。

Wind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央行持有国债余额为1.52万亿元。

债市短期进入修整

下行空间受央行卖出国债规模影响

7月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债市利率日内直线上升。目前10年期国债活跃券回升至2.27%左右、30年期国债活跃券回升至2.48%左右。

图片

7月1日,30年、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收跌1.06%、0.37%;7月5日,截至发稿,30年、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日内双双下跌。

图片

此前在央行每次喊话之后,债市也会在短期内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下行,但最终还是会回归中长期基本逻辑。

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峰认为,对于债市而言,央行借入国债向市场传达调控长端利率的决心,意味着短期利率下行的底部明确,但是中长期看,基本面和政策面对于利率中枢下行的支撑作用并未改变,债市行情反转的可能性较小,长债收益率预计维持震荡态势。

天风证券固收团队亦持类似观点:当前还是在稳增长、宽货币的宏观逻辑中,因此债券市场不存在简单反转,毕竟降息的可能性仍在,利率下行的总体趋势并未改变。所以全面防御还不至于。但是从阶段角度考虑,短期可能还是偏向于区间震荡,债券市场利率上有顶、下有底。

另一方面,华福证券分析师徐亮提醒需要关注央行卖出国债规模。徐亮表示,如果央行通过国债借入开展现券卖出的规模较小,则对债市的影响可能较弱,中长期逻辑可以继续演绎;如果央行通过国债借入开展现券卖出的规模超出预期,长端利率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较大的回升,这种情况下不排除出现广义基金赎回、抛售负反馈的可能。

民生证券宏观团队指出,以日本为例,日本央行需要通过相当规模的国债买卖,才能实现调控市场利率,但2023年末日央行在国债持有者结构中占比48%,而中国央行仅为5%,卖出国债对债市供需的影响有限。中国央行后续不太可能走“日本化”的赤字扩张+大量购债的路径,而是趋近于此前的“介入式”稳汇率操作,因此纠偏市场的信号意图更多。

注意债券类理财和公募基金等价格波动

上半年,随着债市不断走牛,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快速增长。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19日,3月底以来增长的2.89万亿理财规模中,固收类理财增长了2万亿,成为了今年理财产品的主要增量。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四季度那轮国债收益率上行引发了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净值的下跌。2022年四季度,wind数据显示,短期纯债型基金、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和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年化后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依次为-0.10%、-1.21%、-3.81%和-5.20%。

据了解,那段时间基金等资管产品的净值下跌和份额减少之间还形成了相互强化的影响。2022年第四季度末,wind数据显示,短期纯债型基金、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和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的份额分别较当年第三季度末减少了35.2%、5.7%、15.8%和9.7%。

光大证券分析师张旭认为,虽然当前的债券市场和2022年第四季度调整之前的情况不完全一致,但也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其实,当前的利空因素有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此时投资者需着手对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进行提前应对,以便守护好‘钱袋子’”,张旭提醒道。

采写:南都·湾财社见习记者 黄顺威

编辑:黄顺威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黄顺威167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