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模型来了,能替代真人老师吗?对话学而思CTO田密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4-07-08 16:00

大模型会不会颠覆教育行业?有了AI还需要真人老师吗?面对这样的担忧,学而思教育集团CTO田密认为,尽管技术发展迅速,但还远没到彻底取代老师的地步。

图片

田密在WAIC2024论坛上演讲(受访者供图)

7月6日,他在WAIC2024的一场分论坛上分享对教育大模型落地应用及愿景规划的看法。他认为,基于大模型的无限潜力,各家都在积极拥抱这波浪潮,但真正落地的成熟产品并不多见。

基于大模型能力,到底能打造出什么好的AI教育产品?在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田密表示目前行业还处在早期探索之中。不过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为每个老师配备AI助教,让每个孩子拥有AI学伴,将成为现实。

“所有教育AI技术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据田密介绍,在教育行业存在一个不可能的三角理论,即个性化、高质量和大规模很难同时做到。以学而思为例,最早推出的学而思小班,可以满足高质量和个性化的需求,但难以兼顾大规模,而采用大班教学则难以做到个性化施教。后来AI技术出现了,勉强能兼顾个性化和大规模,但教学质量与真人老师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补齐质量这一短板?田密认为,AI的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可能,大模型技术的出现更是像一缕曙光。因为有了通用大模型作为基座,垂类的教育大模型更加“聪明”——不仅语义理解能力增强了,在人机交互上也表现得更为自然。

“现在所有教育AI技术,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田密直言。他梳理了大模型在五大教育场景的应用,包括解题、对话、批改、讲题和推荐。以讲题能力为例,大模型让AI一对一老师变成现实。至于推荐能力,则体现在能给题目打知识标签,用于自适应推荐。

借助大模型技术,学而思对旗下人工智能产品做了升级。去年8月,学而思推出自主研发的九章大模型(MathGPT),这是国内首批通过备案的教育大模型。近期,九章大模型新上线了数学搜索答疑工具“九章随时问”。不同于以往的拍题软件,当用户用手机拍摄数学题上传,这款工具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形式,再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主解题。

“如果只是拍照上传就出答案,这样会扼杀孩子的自觉性。但AI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提问与交流,对相关的题目进行举一反三,并辅助生成创意。”田密告诉南都记者,大模型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一些繁重且重复性的任务,但不会取代创意性的工作,这在教育行业也一样。

大模型铺路,教育软硬件生态升级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开发自研大模型支撑现有成熟教育产品升级,已成为头部教育科技公司的基本共识。此外在AI+教育的趋势下,智能学习硬件的品类相继涌现。

今年WAIC展会上,学而思、网易有道、猿力科技等教育企业纷纷携旗下人工智能产品亮相。除九章大模型外,学而思还带来另一大主打产品——学而思学习机,现场可展示小思对话、小思圈圈学、AI口语分级练、中英文作文批改等AI能力。

网易有道也“秀”出大模型+教育的成果应用,首次展出AI学习硬件“有道词典笔X7”。这款智能硬件内置了“子曰”教育大模型的两款原生应用:AI全科家庭教师有道小P、虚拟人口语私教Hi Echo。

猿力科技更是首次通过WAIC大会展示其自研大模型支撑的教育产品“全家桶”,包括飞象星球、猿编程、小猿学练机、海豚AI学等国内教育服务产品,以及旗下两款AI教育出海产品CheckMath、LeapMath。

“大模型不是一款通用产品,而是技术底座,它应该在产品中发挥价值。”猿力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目前该公司已在多个超级产品中,深度应用了大模型技术,覆盖对话辅导、口语陪练、阅读理解等面向家庭教育端的应用场景,以及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答疑辅导等服务于政府和学校端的教育应用场景。

可以看到,大模型铺路,教育软硬件生态正迎来全新的升级。大模型+教育的终极梦想是什么?田密认为是给每个老师配备一个AI助教,给每个孩子配备一个AI学伴。

具体而言,大模型能帮助老师减轻备课、作业批改等重复性工作,使之有更多精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关爱、唤醒和鼓舞上。而AI学伴主打24小时在线陪伴——在不用担心老师没耐心、所提问题太愚蠢或明显超纲等情况下,孩子可以保持对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这才是大模型赋能教育的意义所在。”田密说。

 

教育大模型落地应用,仍在早期探索阶段

南都:当前,大模型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变化明显吗?

田密:坦率地说,虽然大模型火热,但真正落地应用的成熟产品并不多,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

现在大家都关注到了大模型的巨大潜力,也在非常积极地拥抱它——只是到目前为止,教育行业还未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将在何时到来,会不会颠覆行业?基于大模型能力,到底能打造出什么好的AI教育产品,目前还在早期探索之中。

南都:在教育+大模型的探索中,行业重点发力方向是什么?

田密:现在教育科技公司还是侧重于用大模型改善整个业务产品的体验。比如在项目绩效上,我们有了AI,可能不需要雇佣那么多的辅导老师,也可以把作业批改、和家长交互、课后反馈学习报告等任务,直接交给AI处理。

同时,很多企业也在自主研发教育大模型。去年8月,我们推出了九章大模型,它的整体性能排在国内教育垂直大模型的前位。目前,我们已正式把教育大模型的解题、讲题和批改能力,面向全行业开放了。希望行业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各类硬件厂商、学校等,能用大模型赋能教育行业,推进整体信息化转型。

还有我认为,在大模型+教育趋势下,将来一定是软硬件齐发力的状态。现在有很多硬件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眼镜、智能汽车等都能进行交互,很多厂商也在跟我们谈相关的合作。

比如,最近有一家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问,能不能把我们的产品放到智能座驾里?我说送孩子的路上也要学习,这是不是有点卷?但对方回答,很多家长提出了这样的需求,说与其让孩子一上车就看动画片浪费时间,还不如让他们学习一会也挺好。

南都:大模型企业都会遇到一个问题:AI是一门烧钱生意,需要投入很多成本但实际收益回报仍存疑。如何看待“大模型烧钱多、赚钱少”的问题?

田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确实每年会投入很多研发成本,但这种投入对我们来说是可控、可接受的,并不是很夸张。

在我看来,如果现在不投入,等到大模型技术成熟,用户量和用户接受度也稳定了,那时再发力,对不起,你已经没有坐上牌桌的机会了。所以我认为,今天大家都在赌未来——如果现在不投,那么可能错过大模型发展机遇,然后直接被市场淘汰了。


教育大模型联手具身智能,不会取代真人老师

南都:教育大模型在落地应用中,目前面临哪些堵点问题?

田密: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在于数据。数据是核心的竞争壁垒,我们需要投入很多成本去获取足够多优质的教育数据,来训练大模型。

此外,教育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行业,容错率比较低。试想,如果给孩子讲错了一个知识点或解题过程,家长大概率不会买单,甚至会感到愤怒。这也意味着,教育大模型在行业落地应用会非常谨慎,尤其是在进校园的过程中。

还有很多人提到,教育大模型的终极目标是打造AI老师,但这过程需要切分多个环节,它要能解题讲题、会做口语练习、批改、答疑等等。就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产品能把这所有的能力都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全能的AI老师。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育大模型的落地应用还处于逐步过渡、逐步赋能的阶段。

南都:你认为,AI老师的终极理想形态是什么?

田密:它是一个可以24小时在线陪伴的老师,整个过程会演变出很多阶段性产品——比如有可能结合具身智能,以机器人的形式陪在孩子周边,随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当前技术的发展呈指数级增长形式,这样的设想并不遥远。未来可能在5到10年内,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具身智能——它能回答包括学习、成长、情感、育儿等等问题,变成一个家庭伴侣。

当然,这需要我们在技术和产品上持续攻坚,也需要企业在成本研发方面下功夫。随着整体成本的降低,AI老师机器人将走进很多家庭。

南都:它会取代真人老师吗?

田密:我认为不会,但老师角色会因此发生很大的变化。基于经验学习,大模型很适合做重复性强的任务,减轻人们的工作量,但怎么激发、唤醒和鼓舞孩子的学习热情,AI老师难以替代真人老师。要让AI和人进行情感交流、具有创新性思维,目前也还做不到。

南都:今年WAIC展馆里,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逛展。如何看待青少年对AI热情?

田密:我们的孩子基本上都属于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从小接触各种电子产品长大。未来不到10年可能出现AI原住民,他们一出生所使用的就都是AI产品。

现在很多人问我,AI时代下孩子应该学点什么,才能保证不被时代抛弃、甚至能引领时代?这次展馆里,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展,我估计也都是想来探明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个人认为,学好数学和编程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数学是一切理科的基础,有助于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原理。至于学编程,并不是说孩子将来要做一名程序员,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AI交互的本领。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吕虹 发自上海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直击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李玲3.5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