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去了20多个学生家以后,我的另一片天空被打开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4-07-09 17:42

6月29日,“花城文学课”第7讲邀请著名学者、非虚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山大学文学博士黄灯来到花城文学院,开展题为“去家访,去看见——非虚构里的教育叙事”的讲座,由诗人、一级作家黄礼孩主持。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以及花城出版社视频号、《花城》杂志官方微博、花城出版社抖音、广东省出版集团等平台同步直播,共获超过4.7万人次线上观看。

图片

花城文学课第7讲主讲嘉宾:黄灯;特邀主持:黄礼孩。

黄灯以非虚构里的教育叙事为切入点,结合自己作为教师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深入探讨了她在家访过程中观察和记录的中国教育现状。

“用非虚构的形式来表达对教育的观察优势在于,作为老师如果对教育学有兴趣的话,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家,因为我们有大量一手资料。”黄灯提出,在中国,教育话题的关注度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化经济铺开后,自主择业带来了年轻人处境的变化。“卷”的链条形成了,年轻人的自主活动空间也就被缩减了很多。围绕写作动因,黄灯说道:“学生可能在知识结构上、见识上、思考问题的深度上、人生阅历上比老师要弱一点,但是他们可以提供大量的新鲜的信息,他们可以以最本真的生命状态来激活我们。”

图片

主讲嘉宾黄灯

谈及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家长的高期望、教育的市场化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黄灯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因。讲座中,黄灯分享了在家访过程中遇到的学生故事,这些故事涉及不同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反映了教育对于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我去了20多个学生家以后,我发现另一个天空被打开了。”例如,她提到了一位学生出于对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的考量,选择离开广州回到云南腾冲的家乡去从事木工行业。

回忆这段家访经历,黄灯说:“其实一个老师工作的结束根本就不是学生毕业、变成了学校就业的分母的那一刻,应该是十年以后看看学生在做什么,看看大学教育有没有作用到他的生命里面去,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有效的一种衡量。”通过分享家访中的学生故事,黄灯让听众感受到教育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刻理解。

图片

图书签售

与此同时,黄灯通过非虚构视角表达了她对中国教育的思考。“我在去家访的时候发现我们现在对教育的理解太单向度了,它有更丰富的东西,所以我在书里面有意识地通过个案的形式把我以前在学校没有看到的东西写出来。” 在黄灯看来,教育是一件实在的事情,学校也是一个普通的场所,归根结底它是跟千家万户联系到一起的,是跟每个年轻人的生命联系到一起的,它并没有那么神秘。她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教育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讲座的最后,黄灯和黄礼孩就非虚构写作的力量进行了深入的对谈。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目前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黄礼孩称,非虚构写作就和黄灯去家访一样,把真实的、光环之外的部分表达了出来,非虚构写作蕴含的这种真实的力量十分动人。当文学变成普遍意义的时候,它的空间会更大,力量也会更大。

图片

活动合影

据悉,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花城文学课”,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目前已邀请陈晓明、彭玉平、张莉、孟繁华、葛剑雄、六神磊磊、黄灯等名家学者开展7讲,逐渐成为花城文学院的特色系列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罗彦清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