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蒋基令:坚守医者仁心,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健事
转载2024-07-10 17:27

从事普通外科专业临床诊治与研究40余年,他完成了各种腹腔镜手术过万例,完成了消化道肿瘤腹腔镜根治术数千例,完成了肝肾移植手术数十例。

在手术室里,他是冷静沉着的主刀医生,精准操作;在日常的工作中,他是严于律己的科主任,力求严谨;在学术领域,他是一位学者,孜孜不倦,勤耕不辍。他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漫漫从医路,他上下求索,臻于至善。

他就是岭南名医、美国梅奥诊所访问学者、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深圳恒生医院大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蒋基令教授。

800x1094_668ba4e62c795.jpg

从医之路:缘起家人,立志救人

蒋基令教授选择从医,最初源于家庭的影响。她有一个姐姐是护士,对医生、护士的工作很了解,在他姐姐看来,医务工作者虽然辛苦,但是能治病救人,是一个很有价值、很神圣的职业。姐姐在职业道路上的指引,给蒋基令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学医救人志向的种子。

在家人的鼓励和自身努力下,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湘雅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作为国内知名的医学院校,人才济济,身处其中,耳濡目染,自身也会自然而然向优秀看齐。尽管当时许多基础知识看似复杂而枯燥无味,但他坚信,这些都是未来行医的基石。

为此,他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重点掌握“三基”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高校附属医院工作。而扎实的理论学习,也为他日后走入临床一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学无止境:苦心钻研,远赴梅奥

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和所有医生一样,年轻的他也曾被患者怀疑,被家属质问,被工作的繁忙和琐碎揉搓打磨,甚至还想过放弃,但当看到病人经过他的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那份成就感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蒋基令教授常说:“普外科是一个病种多样、病情变化快、风险高的科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秉承着“干一行专一行”的理念,从医40余年,蒋基令不断学习、默默积累,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努力攀登医学高峰。

2014年,蒋基令教授经过遴选,受政府委派,前往美国梅奥诊所进行学习。在这里,他开阔了眼界,学习了他们的微创技术。那里前沿的治疗技术和创新的理念,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当时带教他的老师是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顶尖专家,担任世界消化外科协会主席,老师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和对病人的同情心,深深影响了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蒋基令教授始终坚信,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守卫群众健康的使命。

939x518_dbf18bfc2838023a.jpg

蒋基令教授赴梅奥诊所访问

回国后,他将所学的技术和理念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为更多的病人带来了福音。

病患故事:信任如山,勇毅前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蒋基令教授深谙这句医学生誓言的重量。

在蒋基令教授40余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位胃癌病人,让他印象尤为深刻。那个病人身患肝硬化、门脉高压巨脾、高度恶性胃癌等多重病症,选择手术治疗很有可能“下不了台”,先后前往多家医院就诊,医生看过他的病历与检查结果后,都摇头说风险太大,委婉地拒绝了为他做手术的请求。然而如果不做手术,他很有可能活不过一年。

病人带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蒋基令教授,满怀信任地对他说:“我的命交到您手上了,我能不能活,都靠您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蒋教授感受到了巨大的责任,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过详细的检查和专业的评估,他认为经过积极准备,还是有手术机会的。通过积极护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有所好转。在对病人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勉强达到手术条件,蒋基令教授最终下定决心,给病人实施腹腔镜下的“肝硬化巨脾切除+胃癌根治术”。

虽然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手术依然非常艰难,他和团队共同奋战了5个多小时,手术才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在ICU经历了腹腔大量渗血、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严重危机,在ICU整整昏迷了一个星期,甚至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

1080x737_23620550072b030b.jpg

蒋基令教授(右一)在为患者手术

面对这个濒危的生命,蒋基令教授坚持为抢救病人操碎了心。有些不常用的药物,医院平时准备不多,临时缺药时,他就多方联系其他医院和药厂,为病人调配治疗药物。经过不懈努力,病人的病情终于在一天天好转,从ICU转回普通病房,又从普通病房康复出院。

如今,手术已过去一年多,这位病人恢复良好,肝功能也显著好转,肿瘤也没有复发的迹象。前一段时间,那个患者又患上了其他病需要手术,他再一次联系上了蒋基令教授,“只要是您手术,我就放心。”患者在电话里说道。

事实上,类似的患者还有很多,凭着高超的医术,对病人高度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很多的患者都成为了蒋基令主任的“粉丝”,生病需要手术的时,总是第一个先想到找他。

“我们要做的就是与病人站在同一条战线,共同勇敢地去面对疾病。”蒋基令教授说。

仁心仁术:医者担当,至爱无疆

几年前,一个17岁的少年在一次严重的车祸中肝脏破裂,导致大量内出血。他在外院接受了紧急手术,但由于肝脏损伤严重,术后腹腔内仍然持续大量出血,情况十分危急,心跳达150次/分钟,脉搏几乎摸不着,神志不清,严重腹胀,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生命已经处于垂危状态。少年的家属在绝望中,找上了蒋基令教授,请他拯救少年性命。

当家属联系上蒋基令主任时,病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瞳孔散大,挽救希望渺茫。蒋基令教授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手术,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之战。

为了争取到更多抢救时间,他立即召集团队,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迅速协调各项资源,全力创造最佳的手术条件。

无影灯下,他带领团队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技能和默契的合作精神,经过紧张奋战,终于成功止住了肝脏的出血,顺利完成第二次手术,将男孩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同时也拯救了一个家庭。

“这个孩子才17岁,是独生子,我必须尽自己的全力,把他完好地还给他父母。”谈起自己“临危受命”还是坚持要抢救少年,蒋基令教授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温暖。

1080x627_034190f0a1d0c6e8.jpg

蒋基令教授(中)正在指导年轻医生查房

术后,看到少年的逐渐恢复,看到他们一家出院前欢欣的笑脸,蒋基令的心中充满欣慰和成就感。这次手术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医生的坚守和努力,对病人和家属而言至关重要,不能放弃任何一次治愈的机会。”

退休后,蒋基令教授加入了深圳恒生医院,受聘担任大外科和普外科主任,作为学科的带头人,他把人才培养、技术传帮带和科室内涵建设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致力于能把恒生普外科打造成为一个在宝安,在深圳,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牌学科。“如果丢下这么多年的医学经验就此过着悠闲的生活,那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恒生医院设备先进、综合实力强,很有包容性、开放性,我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尽情施展自己的医学抱负,继续发挥余热,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蒋教授说。

一路走来,蒋基令教授始终坚守着医者仁心,传承着医者仁术,追求着内心不变的医者理想——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他用行动证明,医生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职业,更是一种大爱无疆的使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医学道路上,他始终坚定前行。


来源:深圳恒生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