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过去十年上汽集团发展的历程,转型求变、厚积薄发,或许是对其最贴切的写照。
自2014年陈虹上任之初提出新四化战略以来,核心技术的灵魂论,可以说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一个上汽人的血脉。从以星云平台为代表的七大技术底座,到零束科技等新型供应链的布局,陈虹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为上汽集团构建起宽广的技术护城河,更为上汽集团竞逐全球汽车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一轮行业变革中,上汽集团以稳健发展表现出非凡的韧性。如今,为上汽奉献40年的陈虹正式卸任。而接棒陈虹重任的,是王晓秋和贾健旭。
7月10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发布决议公告:会议选举公司董事王晓秋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经公司董事长提名,同意聘任贾健旭担任公司总裁,任期与本届董事会任期一致。原董事长陈虹由于到龄退休,辞去董事长及其他职务。董事会对陈虹在任职期间领导董事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公司克难奋进、创新转型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业内看来,此次上汽集团的人事任命可谓深思熟虑。一方面,复杂的车市环境,离不开王晓秋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稳固大局。更为关键的是,迈向新时代,上汽集团亟须贾健旭这样的70后担纲,以更加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引领转型升级,挑起在市场开疆拓土的重任。
强强联手各有所长
毫无疑问,对于上汽的新任掌舵者而言,当下汽车行业的外部环境并不友好。无论是新能源浪潮对于市场格局的冲击,还是复杂多变的全球汽车市场,行业洗牌压力倍增。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汽车市场内卷外压已成为每一家车企不得不直面的课题。对内,持续不断的价格战和产品同质化竞争让车市内卷至今仍未看到尽头;对外,欧盟加征关税和红海停航等事件给汽车出海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也正因如此,作为航母级车企的上汽集团,其新任掌舵者的能力经验和眼界格局至关重要。通过公开信息不难发现,新上任的王晓秋和贾健旭,除了同为上汽老将,二人在职业生涯中均有各自的高光时刻。
作为上汽集团的一员老将,王晓秋自1988年参加工作,在上汽集团已经从业35年,历经合资和自主业务板块经验丰富,更是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
在此之前,其最为外界所熟知的称号当属“救火队长”,而这一称号的由来也正是得益于其在上汽乘用车板块的优异成果。2014年,刚刚回到上汽乘用车的王晓秋困难重重,彼时上汽乘用车的销量与产品均亟待提振。因而,一款在销量和盈利方面可以提升上汽乘用车士气的“拳头产品”,成为扭转局面的当务之急。
在王晓秋的领导下,上汽乘用车板块在产品开发效率上取得显著进展。2016年,荣威RX5亮相,荣威销量占据自主板块主导地位,2017年实现了自主品牌的盈利。无论是上任后改革的雷厉风行,还是在互联网汽车这一概念上的先见之明,一系列举措无不显示出王晓秋在危机中的决断和战略眼光。
业内人士指出,王晓秋在协同上汽集团的资源,平衡成本与效率的成果有目共睹。上汽自主项目的成功经历,更是令其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够更加从容应对。2019年就任上汽集团总裁后,王晓秋带领上汽全面转型新能源赛道同时,加快海外布局,让海外市场逐渐成为上汽销量增长的重要一极。2022年,上汽率先成为国内首家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突破“双百万辆”的车企,2023年第8次蝉联中国车企海外销量冠军,助力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有着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镇中军,上汽在开拓自然也能进一步放开拳脚。
此次上汽人事变更中,1978年出生的贾健旭升任总裁,同样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正值职业生涯黄金期的贾建旭,曾负责上汽集团整车业务欧洲市场的开拓工作,为自主品牌在海外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起,任全球最大的汽车内饰供应商——上汽延锋总经理,带领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化、国际化转型发展,实现智能座舱产品全面落地,海外业务布局多点开花。
凭借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敏锐的创新视角,2023年2月,贾健旭就任上汽大众总经理,其随即提出了“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九字方针,带领上汽大众全年实现销量121.5万辆。今年1到5月,上汽大众继续保持良好增势,实现销量43万辆,同比增长5.6%,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近5万辆,实现翻番。
任职上汽集团副总裁期间,贾健旭进一步协调中外双方共赢合作,加快推动上汽大众在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的创新变革。5月,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联合宣布,宣布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高端智能电动新车并联合开发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紧随其后的6月,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在上海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包括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两款纯电车型。
显然,王晓秋与贾健旭的配合,可谓是盾与矛的黄金搭档,一人主内稳固大局,一人主外开拓进取。两位上汽老将的强强联手,有望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中,为上汽带来更多的可能。
“三年行动计划”成为上任第一考
与此同时,随着上汽“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于明年告一段落,自然也成为王晓秋和贾健旭上任后的首次大考,上汽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成果,同样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早在2021年,上汽集团便提出全面向“用户型高科技公司”转型。时至今日,上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成绩单可谓硕果累累。在上汽看来,具备“自学习、自成长、自进化”能力的智能科技全新物种“新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的大势所趋。
以上汽零束科技为例,作为上汽“智慧的脑”,其围绕“新汽车”产品概念创新,将整车系统性“解构”为“感知、云端超脑、大小脑及线控执行机构”。自2022年汽车行业首个智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推出以来,上汽零束银河全栈方案已进化至3.0版本,其未来的全栈4.0解决方案,重点攻关类智能人架构、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级自动驾驶。
而在消费者翘首以盼的固态电池方面,搭载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将于今年10月正式交付。光年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续航里程超过一千公里。2026年,上汽全固态电池将实现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一倍以上;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将实现量产。
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也同样体现在销量上。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分别为112.3万辆和120.8万辆,在2022年率先实现“双百万”基础上再创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较2014年增长280倍,规模位居全球行业头部阵营。
此外,作为上汽新三驾马车之一,海外业务同样为上汽新能源带来了关键增量。去年上汽海外市场销售120.8万辆,连续8年保持整车出口国内行业第一,在众多自主品牌中一骑绝尘。
事实上,上汽的全球布局战略并非仅仅是单纯的产品出海,而是有系统、有规划、成建制地推进国际经营。以安吉物流为例,作为上汽旗下“产业链隐形冠军”,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物流公司,率先打造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业务覆盖国内近600个城市和海外100多个国家。
目前,上汽旗下安吉物流已建成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自营船队,拥有各类汽车船31艘,并开通东南亚、墨西哥、南美西、欧洲等7条国际自营航线。今后三年内,7000、7600、7800、9000车级共14艘远洋运输船将陆续加入上汽安吉物流远洋船队,助力中国自主品牌加速跨海出洋。
战略布局清晰明确,技术底气卓越超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在整车业务和海外市场开拓有着丰富经验的王晓秋和贾健旭强强联手,将带来更多的国际化视野和战略眼光。在新的领导团队带领下,上汽有望以更加饱满的干劲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昂首迈入下一个十年。
采写:南都记者 于典 发自上海
编辑: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