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厚厚的《街区工作手册》,解决了网格员初入街区的“两眼一抹黑”,指引着团队正常、高效地运转;
几次沿街商铺的超门线经营治理,让在地的治理队伍学会俯下身段,站在街区居民的角度思考、行动;
N场街区义诊、义剪、爱心服务,把更多居民拉进街区治理的舞台,从“旁观者”变成“帮腔人”……
要把街区搞好,必须得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干了20年网格工作的李长兵,对街区治理最深刻的感悟。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与直觉,观湖街道观光路街区街区长李长兵努力在观光路街区构建心中的“熟人社会”。如今,来到全新的向西街区,他同样信心满满:“将我积累的街区治理的经验、想法,在向西街区这里落地,营造一个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来。”
2022年起,龙华区观湖街道启动街区治理探索,结合社区网格设置、围合式小区及楼栋分布,将10个社区划分为52个街区,选派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和社区工作站主办人员担任街区长,统筹街区治理,着力破解社区人少事多、治理有“条”无“块”等难题,整体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制度管人、流程做事”
谈到对街区治理的感悟和思考,干了20年网格工作的李长兵坦言,基本都是在观光路街区工作期间形成的。
“当时,观光路街区的网格员队伍共有17人,不管是我还是网格员,一开始都比较迷茫。”
李长兵告诉记者,虽然迷茫,但他的心态相对稳定。“我在网格管理领域干了近20年,做到社区网格站站长,网格工作的难度也好、工作量也好,都在不断增大增多,每一步我都克服下来了。所以对于街区这个新的工作,我虽然一开始认识的不够清晰明确,但是,我还是比较乐观,反正有任务我就接受挑战,不管做得如何,它都是一个锻炼提升的机会,更何况,后面还有社区党委的支持。”
但网格员们不这么想,有的人很抵触,有的人不想干。人心不齐,街区工作怎么开展?
见状,李长兵决定采用其管理网格队伍时的做法——制度管人、流程做事。
李长兵表示,网格员队伍的问题就是大家虽然人在街区,但工作惯性还是条线思维的那一套,总是习惯性仅盯着自己以前那摊子。
制定街区日常工作指引,分组开展工作
为了“调整”这个问题,李长兵先做了一个“观光路街区日常工作指引”,将网格员们分成了3组,根据大家之前的工作特点、资源、能力,将走街串户的基础网格员定位为街区服务组;相对专业且有执法权限的城管、安监、消防安全网格员定位为攻坚组;综治网格员定位为巡察组,后来考虑到综治网格员人手较少,也将巡查组一并并入攻坚组。
通过分组,就突出了街区队伍的概念,弱化了之前大家的条线意识。李长兵表示,“最关键的是,通过指引,我们把大家的街区日常工作清晰地固定了下来,不管你思想是否还在游移,只要你人在街区一天,就按照我这个指引开展工作就行。”
图源:南方+
制作工作指引流程图
同时,李长兵组织网格员把每个组的工作内容用“工作指引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上墙公示,让所有人对自己的职责都一目了然。
制定考核实施办法
此后,李长兵又制定了一份《观光路街区考核实施办法》,对各项工作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明确结果运用,赏勤罚懒,调动队伍的积极性。
“这么几板斧落地后,我们街区队伍的面貌就不一样了。大家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结果会怎样,没有人再念叨自己以前是干什么的,团队意识和配合意识也变得紧密。”街区工作就这么转起来了。
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街区工作手册
再往后,网格员们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街区工作指引,把街区组织架构图、每周三居民接待日登记表、街区整治成效等等图、表、文都融进去,变成了一份《街区工作手册》。
“所以,要说我做街区工作的感悟,我觉得第一条就是过去20年网格管理工作带给我的这套‘制度管人、流程做事’的经验模式,让我们街区的队伍在短时间内迅速克服种种不适应,实现正常而高效的运转。”李长兵感叹道。
“情、理、法循序,以居民为本位”
日常工作指引解决的是街区的常规管理问题,所以,一手抓好街区运行常规事项的同时,李长兵也同步行走街区,发现问题。“我发现街区里的城中村各种乱象比较多,我们就从这一块抓起。”
一开始,观光路街区的网格员们用的还是老一套办法。
“比如,发现有人随意拉一条电线给电动车充电,我们叫‘飞线充电’,我们就直接把线给剪断;发现乱摆卖的商贩,我们就驱赶,结果发现效果很糟糕,居民对立情绪很大,问题也是不断回潮。”李长兵坦言,“开始的一段时间,我们街区队伍和部分居民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
图源:南方+
李长兵遂和网格员们一起探讨,是否该换个方法,和居民面对面交流,一起商量怎么解决问题。“我们就从治理超门线经营开始,在超门线最厉害的那条街上,我们一家家走访商户,然后分批邀请大家来到街区办公室座谈,商户讲他们的难处,我们也摆出我们管理的要求和依据,最后我们达成了一个口头共识,算是各退一步。”李长兵告诉记者。
虽然后面还是有少数人违规,网格员们就依照座谈的共识,“该扣罚的扣罚,该写保证书的写保证书”,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月,该街道的摆卖秩序才稳定下来。
经此一事后,对街区内存在的其他问题,观光路街区的网格员们也是同样的打法,
先去倾听涉事方的看法,把事儿的根由弄清楚,以及他们希望怎么解决,然后才结合其职责、权限、资源去解决。“比如电动车飞线充电的问题,我们先是找地方建充电桩,但是有居民嫌远,我们又去了兄弟街道学习人家怎么解决的,把经验带回来落地。”
图源:南方+
经过这几桩环境乱象的治理后,李长兵也开始认真审视街区工作。
他表示,街区最大的不同就是划出了一片责任田,建立了一支在地的治理队伍。“我们这支队伍其实是和街区居民休戚与共的,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将街区做好。”
而做好的方法就是情、理、法循序,李长兵说道,“先掌握事实的情况,考虑居民的情感,再结合我们的道理,形成一个共识,最后才是法来兜底。简单地说,街区治理,就是要以街区居民为本位进行思考、行动。”
用主动服务构建“熟人社会”
“客观说,我们对街区环境乱象的整治还是比较有效果的,我们自己有成就感,居民也认可,觉得我们是真心做事不是做样子。”李长兵表示。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李长兵还是能感受出来,自己和街区的居民还是存在着距离感。“比方说,我们在整治电动车乱停放的时候,就有居民冷眼旁观,也有人说我们多管闲事。”
图源:南方+
这也促使李长兵思考起一个问题,街区虽然已经划小了,但是仍然有好几千居民。要想把街区搞好,就得让更多的人认识网格员、了解网格员。而现在的工作方式,不管是日常的管理还是解决问题、治理乱象,网格员们能够接触的居民其实很有限。即便网格员们已在努力听取居民的意见,让大家共同参与,但始终还是站在一种管理者的角度。这种角度的存在,仍然会带来一定的距离感。
“我理解的街区,有点像是传统的熟人社会,大家都彼此熟络,也愿意互相帮助,没有距离感。”
李长兵认为,要把街区搞好,必须得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何去扩大这个群众基础呢?“我就想到了,我们要主动为居民做服务,用温馨温暖的服务去接触更多的人,也拉进大家和我们的距离。”
图源:南方+
于是,李长兵就用自己积累的资源,联合社康中心在街区里面搞起了义诊,还开展义剪,提供法律咨询、手机贴膜、插花培训,甚至还有磨刀、补鞋的服务。“每一次场面都很热闹,很多居民都来了,群众对我们的评价一下子就变得很高了。”
一场场活动下来,李长兵和同事们惊喜地发现,原本的旁观者也开始变成他们的帮腔人,很多工作也都更容易推进了。“特别是那些参加过义诊的老人们,看到我们整治电动车停放,会主动帮着说那些乱停车的年轻人,平常出租楼栋里来了新住户,那些房东楼长们也会主动和我们网格员说了。”
如今,因为工作调整,李长兵来到全新的向西街区,虽然工作刚刚起步,但他同样信心满满:“将我积累的街区治理的经验、想法,在向西街区这里落地,营造一个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来。”
奥一网·基层治理日报综合自 南方+
编辑:杨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