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扎堆落户,东莞这一千亿级产业强势崛起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4-07-18 12:24
图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即日起,南方都市报将推出《新质东莞 镇在发力》系列专题报道,挖掘东莞镇街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做法与经验,呈现各镇街“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期推出《助推百千万 南城新筑力》系列专题报道,挖掘南城街道“因地制宜”构建建筑业全产业链、贯通上下游产业的经验与做法,呈现东莞“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名片。

站在东莞中心城区“黄金双轴”交会处,东莞大道车水马龙,高楼矗立。环顾四周,2013年建成的海德广场,以“东莞之门”的磅礴姿态,打开了东莞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此后数年时间里,寰宇汇金中心、浙商大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共同构筑起一幅幅别具魅力的城市封面。望着眼前五局深度参与建设的繁华街景,中建五局华南公司东莞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经理胡旸感触颇深。“进入东莞30年来,我们承建了170多个项目。可以说,我们既是东莞城市发展的深度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图片

站在东莞中心城区“黄金双轴”交会处,东莞大道车水马龙,高楼矗立。摄/翟嘉欣

2021年,东莞“强心运动”渐入佳境,国际商务区也拉开了建设大幕,城市掀起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这一年,东莞建筑业总产值达到841.0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随着东莞建筑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建八局、五局、三局等一批央企开始在莞落户子公司,2023年东莞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而在这个千亿级产业里,南城街道成功分得最大一块“蛋糕”。这一年,南城建筑业企业产值达162.77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在东莞建工集团董事、总经理陈凤兰看来,这绝非偶然。“以前东莞鸿福路两边都是空地,现在南城高楼林立,城市建设步入高峰期,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

对此,南城街道住建局副局长侯方超表示,近年来,地处核心区的南城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人才资源、良好营商环境等优势,在推动建筑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勇当“排头兵”和“探路尖兵”,加快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聚集地”。中建八局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春远谈及公司落户南城的原因时也称,“东莞是‘双万之城’,南城又是东莞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相互支撑作用。”未来,我们也期待着,一个上下游链条齐备,有龙头总部企业扎根入驻,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发展的“建筑业龙头企业聚集地”能在南城加速形成。

图片

南城街道加快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聚集地”。摄/张顺祥

现状

龙头企业集中落户

去年南城建筑业产值全市第一

位于南城街道寰宇汇金中心的中建八局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是落户在东莞的第一家属地房建一级资质央企。刘春远还记得,公司在2020年11月就在东莞完成了注册,并于2023年正式落户南城。“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在东莞一直都有承接项目,因为长期项目接洽比较顺利,加上对东莞的发展前景比较看好,所以就决定落户南城”。刘春远还告诉记者,公司落户后,就相当于把根扎在了东莞。“这对我们承接项目、与东莞开展深度合作,会带来显著优势”,他补充道。

据其介绍,2022年以来,中建八局湾区公司承接项目合同额近300亿元,完成产值约120亿元,其承接的项目就包括了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东莞香港中心项目、南城商贸金融大厦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去年中建八局湾区公司纳统产值在30亿元左右,今年预计不低于50亿元”。其还称,到十四五末,公司将实现中标额突破500亿,签约额突破300亿,营业收入突破200亿的目标。

中建八局湾区公司提出这一宏伟发展目标,底气来自哪里?刘春远告诉记者,近年来,南城街道立足建设东莞“首善之区”的发展定位,聚力打造建筑业总部,通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等,不断激活行业新动能,充分发挥社会专业代建力量,加速优质项目落地,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从企业的角度,尽管当前建筑业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但只要牢牢抓住“百千万工程”、东莞国际商务区建设、城市更新等时代发展机遇,企业同样大有可为。

图片

东莞国际商务区拉开建设大幕,城市掀起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摄/张顺祥

与中建八局湾区公司一样,进入东莞长达30年时间的“老大哥”中建五局,也是在去年新成立法人单位——中建五局(东莞)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并正式落户南城。“南城位于东莞核心区,肩负打造东莞‘首善之区’的使命。南城的高速发展规划,与我们企业的生长逻辑相通,双方属于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在南城这片热土之上,我们企业的生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绽放”。

胡旸还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这30年间,中建五局在东莞承建了170多个项目。其中,2018年有20多个项目在建,现在已经发展到有近80个项目同时在建。这也足以说明中建五局在东莞布局之多元,耕耘之深厚,发展之迅猛。“在东莞这么多年,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我们员工,对东莞的感情都十分深厚”。胡旸还称,中建五局包括其本人在内的2000多名员工,现在都已在东莞安居乐业。

其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南城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南城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加快推动“城人产”深度融合,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沃土”;另一方面,南城为支持企业蓬勃发展,时常出台一揽子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并根据执行情况适时优化调整,这无疑也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南城不断完善教育、医疗、人才安居房等民生配套,为企业“留人”解除后顾之忧,推动“城、人、产”深度融合发展。

图片

近年来,南城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加快推动“城人产”深度融合。摄/南都记者 刘媚

同样看好南城建筑业发展的,还有来自潮州的星辰利源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2023年4月,星辰利源公司总部正式从潮州市迁至东莞南城。而这既是东莞目前仅有的两家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的企业之一,也是东莞目前唯一一家拥有该资质的民营企业。谈及落户南城的原因,星辰利源水利水电工程公司董事长陈涛坦言,区位优势是星辰利源选择南城作为总部的原因之一,但真正触动他的,是南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满满诚意。

“在了解到我们企业有落户南城的想法后,南城街道相关领导多次主动上门,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发展规划,倾听企业诉求,并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企业反馈的问题。这种亲商重商安商的氛围,是我们最终决定落户南城的关键原因。”陈涛还称,作为一家专业性水利施工企业,星辰利源在落户南城后,借助南城街道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扶持,不断降低成本、增强技术力量,提高对外竞争力,从而达到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

事实上,中建八局湾区公司、中建五局(东莞)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星辰利源这样的建筑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南城,背后其实是近年来南城全力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聚集地”的一个生动缩影。侯方超告诉记者,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这一年,南城高位推动“城人产”深度融合发展,高度重视建筑业并创新性发布了《南城街道促进建筑产业发展暂行办法》,而这也是东莞首份镇街一级的建筑业发展扶持政策。紧接着,南城又成立了全市首个镇街一级的建筑行业协会——南城建筑业联合会。从结果来看,南城打出“扶持政策+联合会”的组合拳,对建筑业招商引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去年以来,我们成功通过招引的方式,促成7家优质建筑企业落户南城,其中一级资质有3家,落户的企业中包含了中建八局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建五局(东莞)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等龙头央企。2023年南城建筑业总产值达162.7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6.4%,远超2022年2.3%的增速。”侯方超还称,去年南城建筑业在库企业233家,总产值位列全市第一,其中新招引企业就贡献了约30%的产值,在龙头建筑企业的带领下,今年南城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产值有望达到180亿元。

图片

在龙头建筑企业的带领下,今年南城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产值有望达到180亿元。摄/张顺祥

发展

以“新”促质

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筑基

众所周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建筑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光伏屋顶、太阳能构架架空层、外墙固定遮阳格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LOW-E双层中空玻璃窗……去年9月开学的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就是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最高级别)建设的绿色校园。“北部学校项目在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高与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绿色低碳建设目标”。作为项目施工方,中建八局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春远还称,该项目或有望成为东莞市第一个“绿色建筑三星标识”学校项目。

不仅如此,由中建八局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参建的东莞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生态园区项目,去年也成功斩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即有着中国建筑业“奥斯卡”之称的鲁班奖。据介绍,该项目主要建设特色是针对园区的地形地势、绿化景观等限制因素,采用了先进技术和理念进行有效克服,达到最优效果。刘春远告诉记者,中建八局长期致力于建筑科技和绿色施工管理的研究与创新,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评为“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当然,更关键的是,我们敢打硬仗,敢于接受挑战,紧随时代发展大潮,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图片

东莞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生态园区项目斩获鲁班奖。图源: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记者还注意到,早在2006年,由中建五局参建的玉兰大剧院工程,就作为剧院建筑首次获得中国建筑最高奖,也是东莞市首个鲁班奖。如今,近二十年过去,中建五局在东莞打造的标杆项目不胜枚举。对此,胡旸认为,企业之所以能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关键就在于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企业先后荣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同时,我们还大力发展智慧工地,充分利用VR、AI等设备实现智慧工地的建造”。胡旸还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为此,公司还开创了自己的“活力人才”体系,“目前我们员工平均年龄仅30岁,非常年轻”。

在东莞,不仅国企敢干,民企敢闯的经济社会氛围,也愈发浓厚。2003年在东莞南城成立的广东筑奥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得益于在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建造的成熟经验和良好的行业口碑,此前也顺利承接了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的园林景观业务。在筑奥生态副总经理黄文浩看来,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突出重围,全凭过硬实力。黄文浩解释道,现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投身到景观生态设计建设这片“红海”中,设计方案日新月异,客户对产品方案和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在行业“内卷”中站稳脚跟,筑奥生态多年来默默进行专业团队建设和人才储备,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好“人才”文章,筑奥生态深谙此道。“我们有9个高阶企业资质,设计团队中资深设计师过半,近四成员工拥有专业职称,公司还拥有近50名专业工程师……”黄文浩表示,经过多年努力,筑奥生态成功搭建起更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了大量优秀设计和工程人才,培育了一支由资深设计师带队的学习型团队,培养了一大批能在行业领域独当一面的年轻专业技术骨干。企业技术团队愈发壮大保持了设计活力,实现产品与时俱进,为拓展业务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破局

企业“破圈”发展

南城建筑业产值剑指200亿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建筑业增势有所放缓。这一背景下,不少建筑业企业开始积极打造新场景、新模式,寻求新突破。

图片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建筑业增势有所放缓。摄/张顺祥

筑奥生态正是其中之一。2021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逐渐放缓,这也让众多与这条产业链挂钩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布局。对于地产园林景观业务占企业总业务近九成的筑奥生态来说,房地产业发展放缓就意味着企业或面临停滞不前的境地。如何破除发展停滞的困局,平稳实现转型升级?筑奥生态果断选择业务“破圈”,打破原有发展思维,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现在,我们公司早已从原来的单一业务,走向多元协同发展”。黄文浩告诉记者,面对产业发展新形势,筑奥生态主动求变,多点发力,开拓乡村振兴村居环境提升服务、高新科技企业产业园景观设计与建设等细分领域市场。他还以“东莞特色精品示范村”东坑镇井美美丽乡村项目为例,称该项目也是筑奥生态全力配合美丽乡村的产业建设,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改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未来,数字乡村还将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所以我们公司也在去年10月成立广东歌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城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为建筑业龙头企业代表的中建五局、八局,在东莞的投资布局同样逐渐多元深入。胡旸表示,今年是东莞市的“投资年”,中建五局(东莞)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将紧跟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速实现建造过程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为南城街道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刘春远也称,面对当前“百千万工程”、东莞CBD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等发展机遇,中建八局湾区公司将抢抓机遇,共同助力东莞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蓝图变成“实景图”。

1000x423_66988907000ae.jpg

企业积极打造新场景、新模式,寻求新突破。摄/翟嘉欣

在南城众多建筑企业当中,东莞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很早就开始“去地产化”的一家企业。深耕东莞20余年,东莞建工集团自2001年起进入房地产领域。仅短短十余年时间,2012年东莞建工集团开始进行业务战略的深度调整,明确从房地产开发回归到以建筑工程服务为重心。谈及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东莞建工集团董事、总经理陈凤兰表示,建筑施工总承包是建工集团的主营业务,聚焦主责主业,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性,才能不断续写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针对此现象,南城街道住建局副局长侯方超表示,建筑业企业多元布局发展,已是行业大势所趋。对于企业而言,唯有紧抓城市建设机遇,顺势而为。他进一步解释称,当前,东莞国际商务区正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超500万平方米的建设体量将为建筑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加上南城是“黄金双轴”片区城市更新的主战场,“强心提质”的项目不断涌现,许多实力雄厚的龙头建筑企业已参与其中,也让众多龙头建筑企业认识南城、了解南城、扎根南城,同时为我们招引优质龙头企业落户,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聚集地”带来了非常多的机会。

图片

东莞中心城区。摄/南都记者 刘媚

谈及南城建筑业发展前景和未来展望,侯方超表示,我们力争在2025年南城街道辖区注册的建筑企业具备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达15家,建筑业年总产值超200亿。但目前来说,无论是一级资质企业数量还是建筑业总产值,与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相信,只要利用好我们东莞国际商务区大开发的机遇,运用好我们南城特有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以及行业平台优势,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聚集地’指日可待”。

我们也期待着,在不久后的将来,有龙头总部企业入驻扎根南城,一个上下游链条齐备,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发展的“建筑业龙头企业聚集地”能在南城加速形成。

图片

南城加快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聚集地”。摄/张顺祥

策划:何永华 梁锦弟

统筹:莫晓东 黄芳芳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萍 黄芳芳  莫晓东

摄影/摄像:南都记者 刘媚 曾奕静 实习生 林仕峪(署名除外)

编辑:黄慧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东莞南城“新筑力”深调研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