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模型企业正在广州市海珠区这片土地上从技术走向应用,以市场反哺研发,一个正向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已然形成。
7月17日,海珠区举办琶洲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会上,宣布广州(琶洲)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并进行首批新生产经营奖励政策兑现,向第一批预认定大模型示范空间授牌。
去年以来,在广州市大力支持下,海珠区以发展最盈利大模型为重心,加快建设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截至目前,海珠区已累计进驻行业大模型超50个,大部分企业已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逐渐实现商业闭环。此外,近2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也在加快大模型布局、探索盈利模式。龙头引领、腰部支撑、中小企业集聚的“热带雨林式”大模型产业集群生态已经形成。
云蝶科技首席技术官陈天对记者表示,海珠区给企业提供了实验的场景以及客户,在政策支持、产业集群生态等方面做得都非常不错。预计,明年云蝶科技的云蝶大模型产品将投放到300所以上付费学校,用户(含试用)超10万,单品营收超过5000万元。
据悉,海珠区发展最盈利大模型的关键秘诀在于让企业“快落地、速研发、广应用”,以“合伙人”角色贴近企业服务,响应企业需求,为大模型企业提供周到的政务服务和激励性产业政策,让企业立足海珠,面向广州、大湾区乃至全球开展业务拓展而无后顾之忧。
推动企业“快落地”
选择落于何地发展是大模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选择题。海珠区重点从建设载体、提供孵化服务、强化政策支持方面打造孵化空间,让大模型企业在优质城央之地快速找到发展落脚点,为企业省下找空间的时间,让企业实现落地“加速跑”。
据了解,近三个月以来落地海珠区的大模型企业超30家,企业纷纷表示,落地过程得到属地政府的全方位服务,平均不到3个工作日就完成物色场地、工商注册、人员入驻等手续,为企业发展大大节省了时间。
近期,海珠区发布首批9个预认定大模型示范空间,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海珠区与示范空间运营方紧密联动,为入驻企业提供租金优惠(最长2年免租期)、算力支持、融资支持等各类针对性服务,将企业“扶上马”后,继续在企业发展阶段“送一程”。
在强化政策支持方面,海珠区对符合条件的大模型企业提供每年最高100万元租金补贴,大模型企业入驻示范空间,还能在相关政策上享受相应支持。
推动企业“速研发”
海珠区围绕大模型企业的研发需求,从备案服务和降本提效两方面帮助企业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在本次大会上正式揭牌成立的广州(琶洲)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将安排专人进驻,开展实体化运作,向企业提供备案咨询、辅导培训和预测试等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推进大模型与算法的研发和上市。目前海珠区已拥有大模型备案项目3个,算法备案项目26个,另有一批企业正加快开展相关备案。
“大模型要应用落地才能产生价值。” 智用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院长管震对记者表示,广州(琶洲)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将成为嫁接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的桥梁,让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更快转化为生产力。
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方面,《广州市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实施细则》专设模型优化补贴(每年最高补贴150万元)、人才补贴(最高奖补1000万元)、新生产经营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以政策奖补的方式鼓励企业配套最优人才、最强算力。
趣丸科技是海珠区首批新生产经营奖励获奖企业之一,获得了20万元的奖励。趣丸科技副总裁兼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张顺四表示,公司的4个大模型都在海珠落地,总部大厦也在琶洲开建中。“海珠区帮助我们加速大模型的备案,同时还引导我们将大模型的技术与产业相结合,在政策上也给到非常好的扶持。”
推动企业产品“广应用”
市场应用是企业实现商业闭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最重要一环,也是检验大模型企业盈利能力的“试金石”。海珠区为打造大模型发展最好生态,通过强化场景撮合,推动企业加速实现应用盈利。
以登甲智能为例,登甲智能是一家建筑大模型开发应用初创企业,2月份在海珠成立后,6月顺利取得国家网信办批复的算法备案,7月份已经拿到第一个业务合同,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大模型最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建造一线,实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也取得了反哺技术研发、扩大规模的发展资金。
科大讯飞的教育专属大模型,目前已经为广东省3000多所学校提供服务。据科大讯飞AI应用教研院院长郭红杰介绍,此次在海珠区备案的课堂语言分析助手,是基于星火教育领域专属大模型开发的场景模型,能全面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从而为教师提供多维度的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她表示,“服务中心的揭牌,坚定了我们在海珠区加大研发投入的决心,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做出更多的成果。”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卢若情
编辑:卢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