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茂名:我待四方客,唯用一好心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4-07-19 18:39
图片

粤剧电影《谯国夫人》正在全国热映,以冼夫人文化为核心的“好心文化”讲述着茂名故事,令更多观众成游客,走进茂名,感受“山海并茂 好心闻名”的茂名之美。

茂名山海齐全,山中避暑、海岛避寒度假元素俱全;茂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冼夫人、“潘仙”(潘茂名)等历史名人;茂名物产丰富,荔枝、龙眼、三华李、沉香、化橘红等特色产品更是让茂名扬名世界。茂名的好心、好食、好味皆有文化基因。

好心文化

茂名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故里,她的“唯用一好心”被提炼为茂名的“好心精神”。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在冲突斗争中融合岭南各部落,传播民族团结和睦思想,维护国家统一,保一方平安,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好心精神”是冼夫人文化的核心内涵,融注在城市发展的肌理中。茂名现有3A级旅游景区高州冼太庙、4A级旅游景区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以及冼夫人历史文化游径、冼夫人文化游等线路。

晋代岭南中医药文化先行者“潘茂名”被当地人尊称为“潘仙”。他炼丹救世,妙手仁心,拯救百姓,也成了“好心茂名”的精神启元。当地还有一说,茂名的市名起源于“潘茂名”,可见当地民众对“潘仙”的感恩之深切。

当下游走于茂名中,随处可见好心公园、好心书院、好心广场、好心书屋等,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茂名更是值得奔赴。

图片

2023年6月12日,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种植园,一位果农展示从树龄约1300年的“天伦之乐”古树上采摘的荔枝。 新华社发

荔枝文化

茂名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全球5颗荔枝中就有一颗来自茂名。茂名的荔枝文化源远流长,既有高力士与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故事,又有现实中的古荔枝贡园,仅根子柏桥古荔园中,上千年的古荔枝树有102棵,最老的古荔枝树超过1300岁。

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一方面以文化遗产的理念保护好高州“根子荔枝古贡园”,并增补为茂名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推广荔枝特色文化旅游,高州“甜美果海”游精品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唐荔乡”文化旅游景区在2023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正推动其申报5A级旅游景区),连续4年举办“520我爱荔”旅游季活动,极大促进了荔枝特色文旅消费。

茂名文旅依托悠久的荔枝文化,正加快升级毗邻景区的包茂高速茂名服务区,高标准打造“荔枝之乡”会客厅,建成后将与周边的荔枝“一馆一址一圃”实现互联,促进“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更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茂名文旅还持续推进古荔枝树保护立法工作,出台《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挖掘荔枝文化内涵,讲好茂名荔枝故事,推出更多精品旅游线路,以丰富乡村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图片

高州市根子镇大唐荔乡景区(4A景区)。

农业+旅游文化

茂名依托荔枝、龙眼、三华李、化橘红、沉香、罗非鱼和“高凉菜”等组成的“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等特色农业文化优势;发掘了高凉菜文化内涵,编著出版《高凉菜的追溯与建构研究》,在央视推出茂名文旅美食节目;43项高凉菜制作技艺入选茂名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茂名还以经营思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柏桥荔博园、云茂高速白石停车区建设等工作,因地制宜主动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作法;发挥“柏桥讲堂”作用,讲好新时代茂名故事;做好“引客入茂”工作,联动全市旅游资源,抓好文旅项目建设,办好特色文旅活动,丰富消费场景业态,提升茂名文化旅游影响力,把茂名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

近年来,茂名农文旅已具标杆效应。农文旅发展与“百千万工程”、绿美茂名生态建设、典型镇村培育等一体推进,建成“精彩100里”乡村振兴示范带、高州市甜美果乡示范带等18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风貌带)累计385.5公里;“中国李乡·山水双合”是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是农业农村改革示范点、文明文化展示地、农业产业发展新高地、城乡融合品质提升区等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标杆项目;“茂名信宜·三华李主题公园”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是“交旅融合发展”广东省十佳案例之一。

图片

外国友人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

年例文化

年例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粤西地区,尤其是茂名、湛江两地的地方民俗。年例即一年一例,有同节不同日的特点,每村或宗族根据祖先约定俗成日举办特定仪式的节庆活动。在民间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已演变成宗亲认同、联络感情、构建和谐的文化意义,表达了当地群众大方友好的品德和爱乡爱国的民族精神。

图片

油城墟。

趁墟文化

茂名的“墟文化”百花齐放,当地提炼“趁墟”的文化元素,推进“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深挖乡土文化精髓,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建成油城墟(茂南区)、窦州墟(信宜市)、高凉墟(高州市)、橘洲墟(化州市)、疍家墟以及沙洞香街(电白区)等六个示范墟。

滨海文化

茂名已有的放鸡岛、浪漫海岸等旅游度假项目,让游客蜂拥而至。茂名发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交通优势,围绕“村、海、渔、港”四方面,着力提升横山、尖港村、西葛、莲头等村庄自然风貌,以中国第一滩、晏镜·疍家墟、西葛驿站等重点项目,以点带面、连面成片,将茂名滨海景观资源穿珠成链,同步引入美食、文创、民宿、精致营地、摄影拍摄、非遗民俗体验、体育赛事等多种旅游业态,打造“渔港风韵、渔村风情、渔获风味、渔民风采”的滨海乡村旅游示范带。

图片

茂名电城镇的架海灯塔。IC图片

茂名还将以精品思维打造高端化文旅业态,进一步提升滨海旅游开发的策划、规划、设计水平,保护好、开发好当地的海岸线稀缺资源;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启动创建和规划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和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餐饮住宿、娱乐消费、诚信价格体系等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高品质、多样化、多层级的旅游休闲度假服务。

图片

浪漫海岸(4A级旅游景区)。

历史老建筑文化

在保护好老建筑、留住历史痕迹的基础上,茂名通过提取文化元素,让历史建筑赋予新使命。比如,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见证着茂名人民栉风沐雨的建城史、创业史,并于2023年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是广东第二批入选的与住宅类相关的建筑遗产项目。

图片

露天矿生态公园。

新兴文化产业

近年来,茂名文旅探索“城市漫游”新空间,“1959南越文创街”在2023年入选省文旅厅评选的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中国牙雕艺术馆·信宜,以非遗项目猛犸牙雕技艺为主题,既兼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窗口功能,又与窦州里文化创意街融为一体,成为市民出行游玩的网红打卡地。

茂名还积极探索打造化州市南粤古道·橘香万里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旅游摄影产业,打造“中国疍家文化摄影基地”;还因地制宜,打造茂南区“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作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试点项目,打造“农业+艺术”模式。

体育文化

每四年一届的广东省运会,是全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盛会,2026年第十七届省运会将由茂名承办。茂名正积极筹备省运会,近日,第十七届省运会的会徽、会歌《山海之约》、吉祥物“荔荔”及主题口号“好心茂名 魅力省运”等已新鲜出炉。

今年6月,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2024年茂名市“520我爱荔”旅游季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在中国荔乡——高州市根子镇举行。参赛选手一路沿荔枝林骑行;比赛以“体育+”模式促进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充分调动了茂名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民参与体育盛事,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茂名文旅新亮点

信宜马安村竹海:

马安有竹海,烟火亦诗意

山海连合集团打造的“马安竹海高山旅居乡村振兴项目”以政府+企业合作的模式,由钧明集团与信宜市政府共同出资2.4亿元打造,政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企业植入业态,以“深度假,心修行,悠然见马安”的形象定位,打造世界级高山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图片

虎跳峡。

马安竹海面积逾3万亩,是粤西面积最大的毛竹林,森林覆盖率达85%,构成了马安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该项目秉持传承本土、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融入非遗传统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在地”元素,将马安竹海打造建设成为集竹海观光、竹乡休闲、竹林避暑、度假疗养、生态科普、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广东省高山度假旅游目的地。

黄华江虎跳峡生态度假区:

“粤西小三峡”,滨水有人家

该项目由信宜市人民政府与四季文旅控股共同投资打造,包括虎跳峡、留下村、大王洞等丰富景点及归来虎跳峡美术馆酒店、留下村民宿群、大地坡民俗街等完善配套。

图片

茂名虎跳峡。谭振洲摄

该项目以景村共建、景村共融模式,改善镇街及乡村人居环境;以农文旅融合推动怀乡竹编非遗文化产业、怀乡鸡养殖产业品牌化规模化;以怀乡起义红色记忆与本地过山瑶历史文化,修复构建区域文化肌理,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借助素有“粤西小三峡”之称的虎跳峡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沿岸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滨水峡谷度假区。该度假区届时将有“虎跳峡水上游船观光”项目,配套有“归来虎跳峡美术酒店”、宴会中心、四季艺术廊、民俗文创街、亲子乐园、四季汤泉及湿地剧场等。


专访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碧:

积极构建城市游、海边游、山里游“三游联动”体系

图片

晏镜岭和童子湾。

南都:如何做好茂名文旅的提质升级,做好“三游联动”?

柯碧:近年来,我们积极做好茂名市区一天、海滨一天、山里一天“三天游”旅游品牌,构建城市游、海边游、山里游“三游联动”体系。

做精城市休闲游,重点推出“茂名夜八点”文旅夜间多元化文旅消费经济圈,在主城区和各县级城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间文旅消费圈。

完善老城区旅游业态,拓展南越1959文创街等城市休闲新空间,丰富“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体验。

做活滨海观光游,继续推动南海博贺滨海旅游度假区申报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工作,将茂名打造成一个全域性的山海旅游胜地,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加快滨海旅游公路沿线风貌和环水东湾碧道旅游业态建设,推动晏镜·疍家墟、西葛·月牙湾等滨海景点穿珠成链,以西葛驿站、晏镜·疍家墟等项目为节点,因地制宜发展各类主题突出、品种丰富的旅游产品,打造滨海乡村旅游示范带。

做优山地康养游,加强浮山岭、马安竹海等山地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动“茂名浮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项目”建设,完成双合、马安竹海乡村旅游示范带旅游业态提升。

南都:茂名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旅游产业如何融合这些资源打造旅游“体验经济”?

柯碧:比如在发展荔枝特色文旅方面,我们着力提升荔枝文化旅游区的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柏桥荔博园,全力推进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提质升级工程。进一步彰显“山海并茂 好心闻名”旅游品牌影响力,通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向全国推介茂名荔枝文化,讲好茂名荔枝故事。

发展好特色乡村酒店(民宿),积极引进国内有理念、有实力的企业,鼓励建设和发展中高端的精品民宿品牌。扩展“微度假”以及露营的空间方式,着力构建山海运动走廊以及若干个符合c级标准的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和休闲露营地。

图片

水东湾大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丘立贺摄

南都:茂名在做好乡村酒店(民宿)方面的工作突出,请问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

柯碧:茂名市乡村旅游住宿充分利用山海生态资源依山傍海而建,形成了集群式发展的格局。去年12月,茂名首次开展星级旅游民宿等级评定,促进民宿行业的规范化和品质提升。接下来,茂名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民宿与旅游等元素的多元融合,打造更具特色的民宿集群;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始终坚持做好“制图员”、当好“招商员”,干好“服务员”的工作。

南都:茂名如何绘制民宿集群发展的蓝图?

柯碧:早在2021年,我们就制定了《茂名市民宿集群规划》(2021—2030年),指导全市发展南海岛、博贺渔港、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精彩100里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国荔乡)、浮山岭、仙人洞、锦绣西江、大雾岭、橘香万里、沙琅江畔等十大民宿集聚区,差异化产品包装策划、业态功能配置、建筑改造设计、软装风格呈现、主题活动设计,营造“海岸、浪漫、归田、果香、野奢、森养、古驿、山居、农学、江畔”十种不同休闲度假生活方式。其中,高州深镇镇仙人洞民宿集群、根子柏桥民宿集群已经具备示范点效应,电白塘霞民宿也在迅速发展。2024年高州市政府出台80万民宿发展扶持奖励措施,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示范区内旅游民宿从数量、质量、规模、服务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有特色的住宿体验,全面提升示范区旅游民宿的服务质量、硬件设施、客流量。

南都:有了发展蓝图,在发展过程中,文广旅体局还如何协助民宿主做好招商工作?

柯碧:我们文广旅体局当好“招商员”,讲好乡土文旅魅力故事。编印《民宿项目招商手册》,积极对接广东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组建茂名市民宿招商服务中心,聘请广东民宿发展研究院、广东旅粤家民宿学院充实茂名市民宿发展智库机构,组建行业高端发展“智囊团”,加快提升民宿招商推广和发展力度。举办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候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民宿项目招商活动,邀请气象和旅游相关领域专家、国内民宿行业企业代表、协会代表及康养机构负责人等近300人走进荔乡根子、南海岛等地,感受茂名文旅魅力,着重“引活”社会资本下乡,夯实合作坚实基础。近年来,成功引进全国近26家民宿资本多元投入乡村民宿建设。

南都:“好心茂名”如何贯彻到文旅、民宿产业中?

柯碧:例如统一设计并印制《民宿登记证》及“好心民宿”标识,抓好服务行业规范发展,成立民宿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印发《茂名民宿经营管理制度》等规范文件,制定完善旅游民宿行业登记备案的程序和标准,提高民宿整体辨识度,护航民宿行业规范发展。

抓好服务陪伴企业成长,强化行业规范自律,每年邀请行业权威专家为文旅部门、民宿经营及意向投资企业开展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超600多人次。

减费让利惠及民众,发行“好心民宿卡”“好心茂名民宿护照”,以套餐促销优惠让利形式,打包推广精品民宿,促进旅游民宿消费。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供图: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除署名外)

视频剪辑:实习生 戴银欢

原视频由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编辑:陶新蕾,肖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