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高质量发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平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不断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不断丰富优质文化内容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为宣传好、展示好广东文明实践典型成效,示范带动各地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南方都市报、N视频开展“广东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巡礼”融媒宣传,深入广东各地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鲜活案例,讲述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
廉江红橙,吃过都说好。一颗小小红橙,汁水饱满、果香馥郁,是当地的“幸运果”“致富果”,带动了众多村民群众增收致富。
红橙一年一熟,从种植、挂果到采摘,如何防止极端天气和病虫害,成了许多果农为之操心的问题。每个月,广东湛江廉江市科学技术实践服务队队员谢桂泉都会来到青平镇红橙培训基地给村民们“上课”。村民们认真地做着笔记,还不时用手机拍下PPT。
在廉江,像这样开在田间地头、果园菜地的“宝藏”课还有很多。作为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近年来当地培育了以“田间课堂”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把优质文化服务、文化内容送到村民身边。“田间课堂”上,既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也讲授农活农技,群众感觉解渴又有用。
开在田间地头的“宝藏”课
村民称解渴又有用
红橙一般要到秋冬时节才陆续上市,眼下正是挂果期。在廉江青平镇红橙培训基地内,一颗颗翠绿欲滴的红橙幼果挂满枝头,农户们在一旁细心地修剪刚刚萌芽而出的夏梢。
“这些夏梢要注意把它摘除掉,否则有可能会引起落果。”农技志愿者谢桂泉说。作为廉江市科学技术实践服务队队员,他基本每个月都会来青平镇授课一到两次。
廉江市科学技术实践服务队队员谢桂泉到红橙培训基地给村民们“上课”。
黄龙病是柑橘类水果的“大敌”。南都记者到访时,谢桂泉正讲解黄龙病防治技术,在场的20多位村民认真地做着笔记,还不时用手机拍下PPT。
“我负责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栽培施肥技术以及当遇到极端天气和病虫害暴发时,该如何去应急处理。”谢桂泉介绍道,授课的频次与内容与作物的生长时期相配合。如此一来,农户当下遇到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紧密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在理论宣讲的同时把优质文化服务、文化内容送到群众手上,这是廉江市开展“田间课堂”的特色。
村民们认真听取农技志愿者讲解黄龙病防治技术。
“自从开展了‘田间课堂’,农户们掌握的技术多了,果子成品好了,我们基地的产量也逐年上升。”青平镇红橙培训基地关锡运喜上眉梢,今年500多亩红橙林丰收在望。
每次“田间课堂”开课,村民参与的热情都很高。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从课堂上不仅学到了果树种养技术,还了解到了党关于乡村振兴的最新政策,既解渴又有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形式多样的党史课堂也通过群众志愿宣讲队走进“田间课堂”,走进廉江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群众既多了上课“充电”的场所,也充分享受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廉江有个“守心亭”
理论宣讲聚人气也聚民心
在廉江,有一种茶叫“初心茶”。它的全名是“谷邦初心茶”,谷邦是廉江长山镇的一个村,过去曾是当地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山村。
“一亩茶,彩电加音响,二亩茶,摩托骑‘五羊’,十亩茶,住上小楼房,生活奔小康。”当地广为传唱的这首“种茶歌”道出了谷邦村从边穷村迈向振兴路的蝶变故事。
谷邦村所在的长山镇种茶仅有20多年历史。此前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以及养殖猪、牛、鸡等禽畜,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2002年,廉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种茶奔康”计划,掀起了种茶热潮。
如今,荒山成“茶海”,一片小叶子发展成“大产业”。长山镇茶叶种植面积达2万亩,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台茶种植基地,是全国“一镇一业”(茶叶)示范镇、广东“一村一品”专业镇。据当地干部说,取名“初心茶”正是为了提醒不忘千方百计为群众增加收入,带领群众致富的初心。
谷邦村党总支部书记廖明纪在守心亭内为村民讲解采茶的要点。
在谷邦“初心茶”基地有一条“初心路”,还有个“守心亭”。
近年来,初心茶基地成为了廉江市长山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全镇各党组织纷纷到“初心茶”基地上党课,聆听“初心茶”发展故事。而在“守心亭”下开展的“田间课堂”也受到了当地村民群众的喜爱。
南都记者到访时,谷邦村党总支部书记廖明纪正在为村民讲解采茶的要点。讲完后,他戴上草帽,手把手示范,把一芽三叶掐落手掌心。“原本什么都不懂啊,现在从耕作、施肥、除虫害、采摘,全流程都有志愿者指导,心里也踏实了许多。”茶农李启欣告诉记者,现在他的茶园一年可以生产多达1000多斤干茶。
南都记者(左一)打卡“田间课堂”,谷邦村党总支部书记廖明纪在茶园里为村民示范采茶要点。
“从‘田间课堂’延伸开,有更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托茶园举办,在这里进行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等,起到了一个凝聚人心的作用。”廖明纪介绍,今年3月廉江法院的干警就在茶园凉亭开展法治讲座,为茶农们上了一节精彩生动接地气的法治课,在轻松氛围中面对面普法宣传、零距离答疑解惑。
村里的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廖明纪告诉记者,近几年不少原先在外打工的青年人选择返乡种茶、制茶。“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回来了,回到家乡发展可以照顾好家庭,钱也能赚到了,村里孝老爱亲的家风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断深化
据了解,廉江市根据红橙、荔枝、茶叶、丝苗米、湛江鸡、花木等本地特色农业产业不同时期的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田间课堂”26项课程,为群众送去“及时雨”。自2018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廉江市已常态化开展“田间课堂”文明实践活动7530多场次,服务群众超过3.5万人次。
“廉江市通过开展‘田间课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进村入户’,在办实事和解难题中暖人心、聚民心,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让‘志愿红’成为乡村最亮丽的底色。”廉江市文明办副主任许康状表示,许多农户通过“田间课堂”学到农科技术之后,又反哺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农户,形成了良性循环,也推动了新思想和党的政策走进群众的心坎。
廉江市积极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除了田间课堂外,廉江市关切群众需求,不断充实实践内容,打造了“每周说唱”“主官主讲”“健康直通车”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好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拓展延伸到哪里。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薪火也在群众中间传递。据介绍,目前,廉江市标准化建设市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街道)文明实践所21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401个,另外创新建设文明实践点(基地)97个、线上文明实践号28个;成立各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851支,招募文明实践志愿者6.8万人。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张思琦 曾俊豪 杨伽 张婷
出镜:南都记者 曾俊豪
视频/摄像:郑鸿杰
设计:蔡沐晗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编辑:叶孜文,陈杰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闪耀粤文明,实践谱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