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韶关港北江港区白土作业区一期工程(以下简称“白土作业区”)正式开港运营。韶关市又增加了8个千吨级泊位,新增年吞吐量20万标箱集装箱、120万吨件杂货的能力,并且具备口岸功能。
韶关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沈建图在7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白土作业区将有力补齐韶关市多式联运、通江达海的关键短板,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是韶关市增强港口枢纽能级的“引领性”工程,加快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据了解,随着2020年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完成,北江航道成为直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水上黄金大动脉”,千吨级船舶可直通粤港澳大湾区,韶关港年吞吐量从2020年的98万吨至2023年近900万吨,取得了近10倍的爆发式增长。
韶关内河航运优势进一步增强
有望达到1200万吨
韶关,这座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内陆的节点城市,正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河流资源,展现出发展内河航运的巨大潜力。作为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佼佼者,韶关拥有众多通航河流,为内河航运提供了优越条件。
北江港,作为韶关市的内河港口,专注于集装箱和件杂货的装卸业务,是韶关市唯一被省政府批准的水运口岸。它的建成标志着韶关港航运物流服务的多元化和综合化。据韶关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李刚毅介绍,随着北江港的投入使用,韶关港的千吨级泊位数量将增至13个,预计到2024年,港口的年吞吐量将达到1200万吨。
记者了解到,韶关北江港首期建设8个2000吨级多用途泊位,配套建设堆场、仓库、口岸联检设施及辅助建筑物。设计年吞吐量为集装箱20万标箱、件杂货120万吨。项目于2022年4月正式动工,经过两年三个月的建设,在7月26日开港投产。
发布会还透露,在加强规划引领和港口建设的同时,韶关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该项目已纳入2024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2.5亿元,预计今年9月底开工。项目涉及市区及沿线8座桥梁拆除重建、63公里航道工程疏浚及4座1000吨级船闸新建工程,同步建设韶关港乳源、乐昌作业区。
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发挥北江水运优势,完善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增强各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打通“水上黄金大动脉”
韶关开启港口发展新篇章
据悉,今年5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在韶关召开的全省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优化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汕头、湛江、韶关为极点的‘一中心三极点’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将韶关作为全省综合交通枢纽极点之一来建设,这是韶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
随着2020年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完成,北江航道成为直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水上黄金大动脉”,千吨级船舶可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可见韶关港航建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充足的发展后劲。
为适应韶关产业布局及实现矿产资源价值化,韶关进一步完善韶关港总体规划,形成“一港三片区十一个作业区”的总体架构。“一港”即韶关港;“三片区”即北江片区、武江片区、浈江片区;“十一个作业区”即北江片区的大坑口、乌石、白土、新港、乌泥角作业区,武江片区的乐昌、乳源作业区,浈江片区的仁化、始兴、古市、南雄作业区,总共规划建设千吨级泊位113个。目前,全市在运营的港口作业区有3个,其中千吨级泊位5个、500吨级泊位8个,2023年吞吐量为889万吨。
此外,当前国家正牵头推进粤赣运河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全线316公里拟按内河Ⅱ航道标准建设,工程投资概算为1600亿元。
该项工作目前由交通运输部及江西、广东两省共同成立专职小组推进项目各项前期工作,韶关市将积极配合省级部门做好项目相关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届时,浈江片区的4个作业区也将有序建设,从而实现韶关港联通全市并辐射周边省份的水运枢纽的目标。
采写:南都、N 视频记者 鹿筱悦
编辑: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