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不是气!多名男娃因这病痛失“蛋蛋”,家长速查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健事
转载2024-07-30 18:17

日常生活中,很多宝宝都会在咳嗽或大哭大闹后,出现肚子鼓包的现象,但家里老人常说:“疝气小毛病啦,一会就好了。”

真的会好吗?现实往往是鼓包反反复复,要是一不小心卡住了“蛋蛋”,就极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终身“性”福,“深圳卫健委”公众号就曾科普过这样两个案例。

案例一:

两岁男娃出现疝气拖一夜,睾丸坏死失去生育能力

两岁男孩小东(化名)一哭闹,肚子上就有个鼓包,安静下来,鼓包又看不见了。

一开始小东的爸妈并没有在意,家里“有经验”的老人也说,“么事么事,这就是小毛病,孩子脾气大,太爱哭就会这样,不哭不闹自然就好了。”拖了一晚,第二天到医院检查,小东的睾丸已坏死,不得不切除。

案例二:

两个月大男宝宝因小鼓包被切除一颗“蛋蛋”

两个月大的男宝明明(化名),平时乖巧可爱,是一家人的“团宠”。

但是,明明经常无缘无故大哭,有时还会吐奶。一家人又是喂奶,又是上玩具,折腾了好久,还是哄不好。

直到给他换尿布时,妈妈才发现,他的大腿根部有一个鹌鹑蛋大小的鼓包。轻轻一碰,孩子就嗷嗷大哭。

眼看着不对劲,妈妈马上带着他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这是腹股沟斜疝,且伴有肠管嵌顿。由于嵌顿时间太长,已经无法手法复位,必须马上手术!

手术安排上了,然而,已经太晚了……医生在手术中发现,他的睾丸和一段肠管已经发黑、坏死。医生只能切除坏死肠管重新吻合,同时切除坏死的一侧睾丸。

其实,除了男宝宝,女宝宝也难以幸免,中招最残酷的代价是痛失卵巢。除了有可能影响未来的生育能力,疝气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在临床总会遇到患儿因为没及时治疗,出现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些孩子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瑟瑟发抖!

“疝气”到底是什么病?

和“湿疹不是因为湿”一样,疝气和气也没啥关系,疝气不是气,是有一部分组织“跑偏”了。

674x449_402ca5cbaab32389.jpg

疝气指的是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平卧后可回复。婴儿大多是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发现。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在腹股沟区出现,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

肿块是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都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不振等现象,可表现易哭、不安等。

怎样判断孩子有没有疝气?

  1. 腹股沟或腹壁其他地方出现异常包块,包块可因体位改变或腹压改变,呈现变大或消失。

  2. B超检查:加压时,可以看到腹壁肿块内有腹腔内容物。

  3. CT检查:可以看到腹壁有缺损,或腹壁内容物。

发现疝气怎么办?

疝气一旦出现,保守治疗不能治愈,只有手术才能彻底根治。

只因疝气是人体腹壁存在解剖上的缺陷,除了腹壁有缺损,内侧面附有一层腹膜。非手术无法治愈。

治疗原则:

  1. 儿童:疝囊高位结扎(也有称为内环口高位结扎)

  2. 成人:疝修补术

手术方法:

  1. 腹腔镜疝手术:俗称微创手术,是目前的主流手术,未成年儿童采用高位结扎。但成年人都需要放置疝补片。

  2. 开放手术:俗称开刀,过去是主要手术方式,目前已基本上淘汰,主要适用于特殊情况病人,也需要放置疝补片。

需要注意的是:

1.小于半岁的小孩,因为体重太小,可以暂时保守治疗,但如果经常突出嵌顿,要及时手术。保守治疗虽然感觉疝消失了,但由于缺损一直存在,长大后仍然会出现,暂时消失不代表已经愈合。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是,必须手术治疗才能治愈。

2.其他治疗方法不但无效,还可能带来危险。如注射治疗,是把腐蚀性药物注射到疝囊部位,目的是希望这些腐蚀性药物破坏疝囊壁,疤痕愈合。但是,由于定位不准,注射可能打到其他组织,使临近疝气的其他组织遭到破坏,产生严重后果。如果进入腹腔,可能导致肠管损伤,产生致命的危险。


来源:深圳恒生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