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过半程,南都记者日前从多个旅游平台了解到,在今年旅游市场全面开放、供给显著恢复的背景下,暑期旅游市场呈现“量涨价跌”的态势,大部分旅行产品价格在回归正常。同程旅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表示,2023年的暑期存在明显的报复性消费,叠加供给端恢复的相对滞后,导致了交通和住宿平均价格水平整体走高,整个暑期市场属于“非常态”(供给不足,推动价格异常波动)。2024年暑期,在供给端全面改善后,市场回归常态化增长是必然的。
新华社资料照片
暑运机票均价同比下降14%
暑期是全年最长的旅游高峰期,主要表现为周期长、旅游需求旺、频次高。据此前民航局预测,暑运期间,民航市场预计将延续旺季市场态势,旅客运输总量有望达到1.33亿人次,日均旅客运输量215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10%,比2023年增长5%。从热门航线看,国内民航客源仍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间骨干航线。
民航数据平台CADAS显示,今年暑运前22天(7.1-7.22),全国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9641万人次,同比增长7%,较2019年增长13%。整体平均票价(含税和机建燃油)约为1040元,尽管同比下降11%,但仍较2019年增长1%。其中,国内航线平均票价约为940元,同比下降14%,较2019年增长8%,主要受就业环境、社会预期、消费意愿偏弱、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出入境航线平均票价2357元,同比下降17%,较2019年增长1%,主要归因于国际航班正处于积极恢复与调整阶段,供需结构正逐步向平衡状态迈进,进而促使机票价格回归至更为合理且稳定的水平。
上半年,受益于国内经济持续复苏,民航市场逐步回暖,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3.5亿人次,同比增长23.5%,较2019年同期增长9.0%。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徐青在此前民航局发布会上介绍,基于对民航内外部发展环境和行业恢复特点综合分析,下半年,预计民航运输市场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国内客运市场将延续自然增长,国际客运市场将进一步恢复。全年民航运输生产主要指标将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达到年度历史新高。
为更精细化地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继放宽退改签规则后,东航、南航、厦航均推出了“买低退高”措施(只要旅客购买的一张高价票和一张低价票,航班日期、航班号航程、个人信息等票面信息完全一致,就可全额退高价票)。有旅游平台人员对南都记者分析称,随着旅游行业供给和需求端的常态化回归,今年国内航空市场迎来更充分的竞争。消费者对机票价格更为敏感,对机票节假日涨幅容忍度降低,“多看看、再等等,总能有便宜票,实在不行还有高铁兜底”。
新华社资料照片
性价比更高,需求增长回归正常
铁路市场的需求也同样旺盛。据铁路部门统计,铁路暑运自7月1日启动,至7月31日时间过半,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23亿人次,同比增长4.0%,日均发送旅客1363万人次,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等出行需求旺盛。而暑期前两周,铁路的日均旅客发送量就已超过了1400万人次,较今年春运的日均客运量水平高出200多万人次。
“铁路和国内民航的客流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今年暑期的整体出行需求依然非常旺盛。”程超功对南都记者分析称,在供给侧的快速改善,价格回归理性后,需求的增长节奏也回归正常,产品供给“量增质优”,性价比更好了,整体的出行体验也更好了,营造了较好的暑期旅游消费氛围,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增长。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