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南巴黎竞技场4号馆里一片“红色海洋”。头号种子“莎头组合”——王楚钦、孙颖莎以4:2战胜朝鲜组合李正植、金琴英,拿下乒乓球混双项目金牌。这枚金牌,是中国乒乓球队在巴黎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更是国乒历史上首枚混双奥运金牌。
而在这场史诗级的比赛中,双方队员球拍之间跃动弹跳的赛级乒乓球,正是广东企业双鱼体育为巴黎奥运会定制设计的“双鱼PAR40+”。事实上,如同双鱼体育一样,在这场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会上,除了运动健儿的身影,无处不在的“广东设计”与“广东制造”正通过各种方式“参赛”,同样闪耀在世界目光中。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使用双鱼体育的乒乓球“双鱼PAR40+”。
又“爽”又“正”
以毫米标准接住“被看见”的运气
提起一个奥运会上中国的绝对优势项目,人们第一时间大概率会想到乒乓球,而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制造与设计的兵乓球“周边”,亦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在本届奥运会赛场,乒乓球的比赛用球就是来自广州企业双鱼体育的“双鱼PAR40+”。这款球采用高品质ABS材料,圆度更精准,旋转表现更优异,采用专业赛事标准内缝球设计,能更好形成重心,击打更准。
双鱼PAR40+。
“被看见”是赛事能够给予品牌方的运气,产品自身的能力则是其立足世界目光中的底气。据双鱼体育集团品牌运营经理杨学峰介绍,这次的比赛用球“双鱼PAR40+”的设计相比于普通的乒乓球在感官上来说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又“爽”又“正”。“爽”体现在该球击打时的“清脆感”,“正”则体现在其飞行轨迹的流畅度。
“所谓的球的好坏,目前已经在毫米级的领域上面进行竞争了。”杨学峰介绍道,在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标准的基础上,双鱼体育对巴黎奥运会用球的公差数一缩再缩,实现了弹性公差不超过4mm,重量公差仅0.015g,圆度公差0.04mm,硬度公差0.03mm。为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奥运赛事水准,对出厂后的乒乓球设置了15道检测关卡,通过率大概只有5~6%。
如同竞技体育的锱铢必较,双鱼在细微的数字与标准的质地上暗自较劲,数十年来,从“软质球”到“硬质球”,从直径38mm到40mm,这颗翻滚不息的“小球”终是凭借高品质材料、优异的旋转表现、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精细度,一次次通过国际考验,步入更大的赛场,更远的市场。
“裁判发球器”亮相惊艳评委
老字号乘大赛之风“游向世界”
除了熟知的比赛用球,在乒乓球赛场的裁判台、记分牌还有暂停牌均来自双鱼。此外,双鱼还为巴黎奥运会带来了一份惊喜——杨学峰介绍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激烈扣杀,会让乒乓球飞到远角甚至界外,过去通常是裁判手动取出新球并抛给发球选手,但在巴黎奥运会上,这一传统操作将被全新辅助设备——“裁判发球器”取代。“这个设备同样来自双鱼体育,首次亮相奥运赛场,成为裁判员的新助手。”
裁判发球器。
“裁判发球器”事实上是双鱼所创新设计的一种新型的裁判台,也就是说,在裁判台上大胆加入了发球机的技术:当裁判员按一个按钮,球就可以从裁判台自动抛出,按照固定的轨迹抛到球台上给到运动员。“在2023年7月,我们将裁判发球机第一次带到奥组委就惊艳到了在场的评委,一举拿下了这次比赛裁判台的使用。”杨学峰说,事实上,双鱼的发球机“超级5代”在2022年就已获得了德国设计大奖IF奖。
从乒乓球到发球机,从国际体育赛事到国际设计大奖,这只鱼儿似乎一直没有停止“游向世界”的脚步。“双鱼”品牌从诞生之初就与出海密切相关。从以前到现在,出口一直在双鱼的业务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1999年,在45届世乒赛中,双鱼首次走出国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用球来自双鱼,而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双鱼乒乓球不负众望,再次回到奥运舞台。
随着世界级赛事的曝光,实现落地的本地化运营与市场的布局,才是成为全球品牌更为重要的因素。杨雪峰介绍道,双鱼其实一直在布局海外市场,而随着奥运热度的上升,在2024年上半年,乒乓球整体销量就取得15%的增长,出口乒乓球的批次达到22批次,这个数量已经达到2023年的全年的数量。“我们的球今年在上半年已经发往了超过15个的国家,包括德国、俄罗斯等等,在整个欧洲的市场的占比都正在直线上升。”杨学峰说。
统筹:柯晓明 胡利超 陈志刚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刘红豆 陈灿荣 实习生王莉冰
摄影/摄像:南都、N视频记者 陈灿荣(除署名外)受访者供图
片头设计:陈灿荣
海报设计:王熠 何欣
编辑:刘红豆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奥运掘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