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改革县动力|对话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广东“农业第一县”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4-08-02 11:34


图片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再次传递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鲜明信号,吹响了新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广东将“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在改革创新上持续输出新鲜经验。

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南方都市报推出“广东改革县动力”系列报道,聚焦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的改革举措,对话各试点县(市)委书记,寻找广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探寻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为改革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提供样本和参考。

茂名高州因荔枝而出名。在号称“荔枝第一镇”的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坐落着占地面积33亩的中国荔枝博览馆,隋唐年间的贡园也保存至今。

图片

高州荔枝。

事实上,高州不止有荔枝。作为“全国水果第一县”和“广东农业第一县”,高州还是龙眼、生猪、北运菜、罗非鱼、南药等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9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2023年,高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97亿元,增长5.4%,稳居广东县级第一。今年3月,入选了建设广东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农业现代化改革创新的征程中肩负重要使命。

近年来,高州借力佛山帮扶建设了佛茂产业转移合作园,目前全市享受优惠政策叠加的工业园有1.27万亩,已成为企业投资的热土,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

作为县级市的高州,拥有两家“三甲”医院、一家“三级”医院,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在全省县级排名第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医改双示范地区。

今年5月,高州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将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再探新路。接下来,高州将如何做好改革文章,激发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南都就此对话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

农业从“大”迈向“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全产业链

南都:作为“广东农业第一县”和“全国水果第一县”,高州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业方面的优势?

王土瑞:农业优势突出,让高州在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方面更有底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将为高州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发挥关键作用。

高州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30万亩、年产量190万吨,其中荔枝59万亩、龙眼32万亩、香蕉25万亩;粮食面积和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90万亩、40万吨以上;目前已建成9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

图片

省级荔枝产业园一角。

近年来,高州致力于改变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以9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升种养水平。特别是进一步深化荔枝、龙眼、香蕉、丝苗米、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荔枝、龙眼、畜禽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此外,高州依托农业、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

南都:您认为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王土瑞:高州农业发展的重心除了继续提高种养产量和质量外,也要把注意力投向农产品加工。高州农业如何由“大”向“强”迈进,答案在提高农业集约化、机械化,打造全产业链。

围绕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州持续布局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推动荔枝、龙眼、生猪、罗非鱼、蛋鸡等农产品往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引领,以国家级茂名市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茂名市罗非鱼优势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大唐荔乡田园综合体为骨干,以省级荔枝、龙眼、香蕉、丝苗米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支撑,以京基、温氏、海大3个大型生猪养殖项目为节点,高州农业着眼于强化农业产业平台建设,构建“1+3+4+3”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图片

丝苗米产业园。

同时,高州全方位搭建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149个田头智慧小站,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入选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和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

高州通过“村集体托管、规模化经营、保姆式托管、菜单式作业”四种服务模式,2023年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30万亩次。同时,高州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成“三变”改革示范点55个,改革经验入选广东十大最具影响力农业农村改革案例。

南都: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增长,高州做了哪些改革创新?

王土瑞: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全面推进县域振兴,需要“把工业做大、把农业做强、把城乡做美”。

身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省第一县及全国水果第一县的高州,农村地域广、农村人口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近年来,高州深化综合改革,激活发展动能,朝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向稳步迈进。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分别达103家、1670家和4900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60个。

高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等28项国家级示范或试点称号,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40余项,一批改革经验得到复制推广。

如今,高州以改革创新开路破题,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跨越发展、能级跃升,可以说是时代所向、使命所系、人民所盼,是乘势而上之举。

盘整土地创造产业空间,借力“东风”补齐工业短板

南都:农业一直是高州的闪亮名片,工业则相对是“短板”,如何将“短板”变成“潜力板”?

王土瑞:工业是高州的最大短板,我们最想做的事就是补齐这块短板,所以我们提出了要以“更大力度决战工业”。

目前,已经规划和建设了金山、城东、石鼓、蒲康等工业园,初步形成了金属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电器、轻工纺织等工业主导产业。正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产业发展创造空间。积极探索实施用地管理创新机制,推行“标准地”供应、“带项目”供应和“带方案”出让模式,对符合投资规模和强度、亩均税收等条件的产业,优先保障用地指标。

图片

金山工业园内的茂名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厂房一角。

这两年来,借力佛山帮扶建设了佛茂产业转移合作园,全市享受优惠政策叠加的工业园有1.27万亩,并且新征了土地3600亩、盘整了土地1300亩,建设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为各类工业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南都:产业有序转移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广东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正在进一步凸显。高州如何借助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东风”,实现自身的发展?

王土瑞:近年来,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为高州制造业送来了“东风”。在茂名高位推动、统筹谋划“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是“大手笔”。

去年,《茂名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建设方案》印发,主平台规划面积近60平方公里,其中就包括了茂名高州产业园区。

高州积极配合探索“湾区总部+茂名基地”“湾区研发+茂名生产”等模式,承接佛山产业转移和联合开展产业招商并举,围绕“链主”企业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发展食品工业、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现代轻工业,打造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实施高州金山经济开发区区位调整,提升片区产业承载力,推动高州金山、石鼓和茂南汽车园“三区联动”,增强片区的产业粘合度。

目前,高州-茂南片区金属制品加工已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具有区域性金属产业链链主特征的中力恒3万吨冷轧、5万吨铝型材项目已进入试产阶段,将为下游延链奠定良好基础;9个汽车模具项目已开工建设,未来将形成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模具制造、汽车商贸服务产业集群。

图片

长信不锈钢有限公司。

去年,高州出台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十条硬措施”,激励各大工业园区加快完善各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时刻准备着迎接新投资、新项目。

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建设有“韧性”的“人民城市”

南都:今年5月,高州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在促进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高州有何思路?

王土瑞:刚刚提到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高州目前正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规模定位来谋划城市建设,在“城镇怎么建”上大胆开拓,统筹好“新与旧”“人与城”“产与城”等关系,提高城市建设效率。

在“新与旧”的关系上,既要重视增量建设,也要抓好存量改造。一方面,将城区发展的重心放在靠近茂名中心城区的高州东部、南部;另一方面,完成了农贸市场、大街小巷、城市公园升级改造。同时,加快“七个一”美丽圩镇建设,改造镇级市场20个,每个圩镇建成1至2个公园。

图片

高州市鸟瞰图。

“人与城”的关系上,坚持用地指标分配与人口流动方向相一致的原则,按照经营城市理念,提前布点落子,将道路、学校、公园、市场等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在前,避免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但居民生活越来越不方便的问题。

“产与城”方面,则要紧紧抓住支撑城市发展的就业人口这个关键,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在城区周边预留工业用地建设工业园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承载更多人口,逐步形成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局面。

目前,高州主城区周边已经建设城东、蒲康、金山、石鼓等工业园区,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近三年,高州城区共销售商品房19761套,其中乡镇户口购房13570套,占比68.7%,新增进城农村人口7万多人。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紧紧抓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契机,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人民城市”。重点包括城镇扩容,以新区扩城;产城融合,以产业兴城;城镇提质,以管理美城;人民城市,以功能强城;城乡通达,以交通链城五方面。

南都:如何理解“人民城市”?高州打造“人民城市”具体有哪些举措?

王土瑞:人民生活离不开服务配套,我们着力抓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特别是办好教育、建强医院。

图片

广东高州中学。

从教育方面来说,合理布局建设中小学校,深化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另外就是建设高州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两家“三甲”医院的新院区,推动市妇幼保健院创“三甲”,建设互联网医共体以城带乡,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高州名片

交通高州地处粤西桂东之交通要冲,包茂、汕湛、云茂高速先后建成通车,形成了“一纵两横”高速公路网。目前,该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14.848公里,路网密度达156公里/百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高州是“全国水果第一县”“全省农业第一县”。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长年稳居全省县级第一,水果种植面积130万亩、年产量190万吨,粮食面积和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90万亩、40万吨以上。已建成9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


工业高州市规划和建设了金山、城东、石鼓、蒲康等工业园,有享受省、佛山、茂名优惠政策叠加的工业园1.27万亩,建设有佛茂产业转移合作园,在佛山三水建有“反向飞地”。初步形成金属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电器、轻工纺织四大工业主导产业。


教育医疗高州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包括两所“三甲”医院 及一所“三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在全省县级排名第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医改双示范地区。


生态高州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森林覆盖率达63.74%。高州水库是全国大I型水库、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中转站,库容12.8亿立方米。建设有县镇“5+2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甜美果海示范带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文化高州有历史遗址337处,“省保”单位13处,宝光塔是“国保”单位。有木偶戏、山歌、版画、八音锣鼓、冼夫人庙堂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张婷

设计:李毅然 刘妍妍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编辑:张婷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改革县动力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