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广州南沙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南沙迎来了统筹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的专门机构。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南沙区聚焦“创新全球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数字化、环境绿色化”发展愿景,以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为总目标,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动力,持续推动南沙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作为南沙开发建设的战略性国企,近年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沙开建集团”)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禀赋,实施“平台开发”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策略,联动内外资源,致力“打造南沙科技IP,培育南沙科技企业”,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南沙开建集团全力支持建设国际一流南沙科学城,构建孵化载体-公共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园区产品体系,服务不同阶段项目载体需求。刘伟 摄
构建南沙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
6月25日,南沙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开园,首批7家生物医药企业集中签约入驻,这是《南沙方案》发布两周年以及《广州南沙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颁布后,广州南沙落成的首个生物医药领域载体,是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进展,这也是南沙开建集团正在着力布局“1+4+N”产业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
“1+4+N”产业格局即“1个中心”:南沙科创中心;“4个平台”:即科技投资平台、科技转化平台,产业投资平台,产业服务平台;“N个园区”:多个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南沙开建集团已打造了商业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第三代半导体、国际人才社区等十多个专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人才服务配套,通过整合运用自身各项资源禀赋,为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蓄势赋能。
南沙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南沙落成的首个生物医药领域载体,是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进展。
6月25日,南沙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开园,首批7家生物医药企业集中签约入驻。
当下,南沙区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2+5+2”先进制造业体系,涵盖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和现代高端装备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含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海洋经济、空天经济两个未来领域。
为助力南沙打造“2+5+2”先进制造业体系,今年以来,南沙开建集团先后设立广州南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广州南沙科学城发展有限公司(以下分别简称“产研院”和“科学城公司”)两家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和服务主体,以高品质产业载体作为“硬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软实力”,集聚融合国企优势资源,专业分工,高效协同,有序实施“有计划的平台开发”和“有组织的科研转化”,助力构建南沙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
“南沙区有哪些重点产业?如何依据产业定位划分不同类型的园区,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南沙开建集团副总经理王明军介绍,过去产业园运营的模式会更偏向后端,即根据招商项目提供合适的平台载体。成立科学城公司和产研院公司后,将前移开展科技产业的孵化培育工作,更加深入参与区域科技产业发展。
不同于以往的产业园运营,王明军表示,这对团队的服务能力和产品的专业度要求更高了,更集聚创新和产业链条,也让招商工作变得更加精准。围绕“产业第一”的目标,南沙开建集团下属的南沙产发公司已具备从项目研发到落地生产为落户企业提供一条龙的配套服务能力。
在产业载体端,南沙开建集团以科学城公司为实施主体,全力支持建设国际一流南沙科学城,并依托南沙开建集团旗下高标准产业园区载体资源,构建孵化载体-公共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园区产品体系,服务不同阶段项目载体需求;在配套服务端,整合南沙开建集团旗下相关专业主体,提供人才乐居、商务办公、会展交流、智慧运营、场景应用等支撑服务,做好全方位配套支持;在产业服务端,以产研院为平台,整合南沙开建集团旗下服务板块资源,搭建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投资融资、科技金融、商业辅导、资源对接服务体系,提供产业培育所需专业服务;在转化服务端,由产研院链接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服务资源,具体实施“先孵后投、拨投结合”策略,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首期项目打造“南沙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据了解,产研院项目选址位于南沙湾片区的粤港澳创意中心,这里也是南沙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所在地。周边聚集了中科院一院五所、海洋地质调查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霍英东研究院、广州海洋实验室等多个海洋及相关领域科研院所,是南沙湾区域重要的科技研发集聚区。
首期项目将依托区内已集聚的海洋类科研院所,打造“南沙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集聚海洋科技力量,助推海洋产业创新资源交流合作,提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平台,以“先孵后投”方式,具备条件后通过“拨投结合”方式,助力孵化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南沙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外景。
聚焦海洋科学、打造世界一流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是南沙科学城的一大重要功能定位。近年,南沙通过引入包括“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广海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大院大所和新型研发机构,以此为支撑的“1+1+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正在南沙不断完善。
“广海局在广州、东莞等地均建有基地,业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覆盖我国南海、面向国际深海大洋,为了我局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需要,我们先后考察了深圳、珠海等城市,综合考量后决定落户南沙。”在此前,广海局方面曾表示,南沙坐落在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地处珠江口、面向南海,有极具海洋特色的自然、地理、资源优势,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基础。
三大举措赋能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近年南沙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有业内人士指出,平台的关键发力点往往在于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这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有赖于产业市场的创新接力。
产研院定位为南沙区汇聚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与科技成果转化要素的整合中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抓手,承载南沙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职能和“补改投”政策试点功能。针对科技成果“不想转”“不能转”“不会转”三大现状问题推出相应举措。
南沙科学城空天科技研究院。刘伟 摄
在激励“想转”方面,将针对创新主体和科研团队缺少成果转化激励措施和驱动力的难点,产研院作为“补改投”政策试点实施主体,在南沙科技部门和招商部门共同指导下,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共享和退出机制激励“想转”。通过搭建“拨投结合”新型投资等模式,引导扶持团队顺利度过“最初一公里”,从而激励科研人员主动参与成果转化。
在致力“能转”方面,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缺少衔接的“痛点”,产研院作为牵头主体,在南沙科技部门和招商部门共同指导支持下,搭建科技和产业联通的桥梁。通过充分发挥南沙开建集团旗下智慧城市大数据公司信息化技术力量,为产业单位提供专项科技服务支持,又为科研类型单位提供市场化需求导向服务支持,致力让科技成果“能转”,进一步推动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南沙“科技+”和“产业+”的“朋友圈”。
在助力“会转”方面,针对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法律和成果孵化等相关经验的“窘境”,由产研院牵头整合多方资源,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先进科学技术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一期间,南沙开建集团及其他区属国企在载体保障、产业培育及生活配套等多方面的资源和服务优势,为项目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产业配套服务,打造宜居宜业高品质生活圈,从“人才、金融、空间、服务”四个方面营造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生态。
就在6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产学研大会暨新型科技智库发展研讨会上,南沙开建集团下属科涤公司与广州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探索低能耗废水资源化正渗透技术开发与应用,助力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的实施。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沙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南沙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主体,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聚焦科技前沿趋势,联动内外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并推向市场,高效服务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大湾区高校科技成果在南沙孵化落地。
产研院方面表示,未来将整合汇聚区内创新平台、行业企业和南沙开建集团多方资源,共同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应用中心”,围绕“2+5+2”行业搭建多个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创新平台培育的科技成果项目或企业提供培育孵化服务,具体实施“先孵后投、拨投结合”策略,打通技术-样品-产品-产业的成果转化路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采写 / 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郑雨楠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郑雨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创享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