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线上挂号,线下挂号麻烦,有时候都没法当天看病,我觉得老人看病就是一件‘折腾事’”“医院指引也不清晰,很想求助人工服务”……当你去医院看病时,是否会留意到老年人们遭遇这样的一些困扰?
8月8日,由南方都市报社和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联合主办的“老有所YI,有AI相伴”2024中国老年友善医疗发展研讨会,发布了一组长辈就医“微心愿”。16个“微心愿”,16位老年人的就医困扰与期待,是长辈们“反向问诊”老年友善医疗建设,开出的“药方”。
别让老人“搞不懂”“找不到”
长辈呼吁增加人工服务、保留传统服务
在调研中,反馈“搞不懂”的老年人不在少数。70岁的吴奶奶说,不会搞网上挂号,总是需要麻烦年轻人,期望能够简化老人预约挂号流程,减少就医排队时间。67岁的李姨需要定期去医院拿药,她说:“我还是搞不懂刷码付款的,医院当为老年群体保留一些传统服务方式。”
除了有些坚持保留传统方式,长辈们也愿意尝试接触新技术,只是“使用医院智慧终端时,老人操作不灵敏,容易出现失误,同时也会产生胆怯心理”。77岁的黎爷爷对数字化医疗心态很开放,只是操作上还不过熟悉,“就诊过程中,医院指引也不清晰,只能求助于人工服务,但现在医院的人工服务能力有些还跟不上。”他提出心愿:希望医院能够增加医导,为老年人提供全程陪诊服务。李爷爷也年近八旬,他告诉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有时候老年人也听不明白,所以为了方便,医院工作人员更倾向于和子女沟通,对于独自就诊的老人就不够友好了,期待医院能够增加更多年轻志愿者服务,提高就医沟通效率。
研讨会上,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和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联合发布《2024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显示,三成受访老人患三高、冠心病等慢性病,仅4.6%独自前往就诊,超九成受访老人需陪同看诊,其中因为就医流程过于复杂而需要陪诊的占比最高,占近七成。《报告》同时指出,有过半受访老人认为人工服务配备不够。
破解老人就医“等不及”
长辈期待增加老人绿色通道
80岁的王姨说:“现在腿脚不好,行动不便,真希望医院给80岁以上的老人安排专属通道,少站着排那么久的队。”像王姨一样在调研中表达在医院排队时间过长的老年人占到了一半。北京大学教授胡泳也在研讨会特邀分享环节提出,去医院看病,不仅需要等候较长时间,而且环境也很嘈杂,这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带来较大负担。
对此,多位长辈说出了自己的期待。72岁的谭姨说,很多次做完检查,拿到检查单,想找回原来的医生去咨询检查结果,就很难实现。找医生、排长队成为重重障碍,希望老年人和年轻人尽量不要排在同一个队伍里。60多岁的曾伯需要经常陪90多岁的老父亲看病,体会也很深刻。“老年人在医院排队真的困难,从一早排到下午3点多,前面依然还有50多个号。”曾伯说,希望医院合理控制号源,让老年人优先排队,提升看病体验。
让老年人不再“怕被骗”
长辈希望网络健康谣言再少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老年人也对网络上的健康谣言、卖药营销等表示反感,怕被骗,《报告》数据显示,超七成受访老人曾受网络营销诱导买药困扰,长辈们都希望网络健康谣言再少一些。
76岁的杨爷爷患有肺结核,平时会在网上搜索与肺结节相关医学知识作为治疗参考,也曾听信、使用网络“偏方”。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规范网络问诊,过滤不实信息,提供更多高质量就医问询服务资源。83岁的刘奶奶平常喜欢听健康类广播节目,面对网上专家推荐的药物、保健品,希望医院辟谣、社区科普能够起到切实作用,也希望老年人通过多渠道拓展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识骗”“防骗”能力。
62岁的王姨还认为,学无止境,老年人也要终身学习,提高网络素养,“在能力范围内,能学多少是多少”。对于智能手机等新鲜事物,老年人首先是不要怕,不要有太多压力;其次,有人教最好,没人教也可以当成兴趣爱好,自己摸索学习。74岁的陈伟阿姨还说,希望能为老人推出更多健康科普,提高大家对高血压等老年病的关注度和预防力度,不要等到患病才去就医。另外,对于一些不和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希望能有社会组织提供助老就医服务。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邹莹
统筹:凌慧珊 熊润淼
采写:熊润淼 谢小清 袁炯贤 陈袁
实习生 何兴如 李浏欣 黄子玮 周惠琪 舒菲扬 季延双
设计:欧阳静、罗锐
编辑:熊润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中国老年友善医疗发展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