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巴士讲述“人在松湖”的故事:在这里,有一种心灵归属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4-08-12 12:48
图片

宛如童话世界的华为欧洲小镇、一派繁华景象的万象汇商场、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文化艺术街区……

8月10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携手松山湖管委会,搭建“松山湖文明号”巴士直播间。此次活动邀请了4名松山湖不同行业的建设者,一起乘坐巴士畅游松山湖。

在巴士直播间,4名嘉宾讲述了自己与松山湖的故事。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生态学博士吴鹏举称,自己去过全国30多个省市,“综合考虑,松山湖是最宜居的地方,没有之一。”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松山湖分会会长李缨则表示,“在这里,有一种心灵归属感。”

图片

“这里是见证我成长的地方”

今年是松山湖建园23年周年。23年来,松山湖实现了数次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离不开各行各业“松湖人”的辛勤付出。他们不仅是松山湖的建设者,也是这座城市发展和成长的见证者。

公交车是流动的文明窗口,也是传播文明的新载体。2023年9月26日,“松山湖文明号”公交车首发,一辆辆崭新的337路“松山湖文明号”公交车正式上线。

今年8月10日举行的“松山湖文明号”巴士直播间活动,从佳纷天地出发,途径华为欧洲小镇、松山湖科学公园、文化艺术街区、万象汇等多个松山湖知名地标。

图片

华为欧洲小镇。

佳纷天地位于松山湖南部。松山湖南部集聚了科学城的科教资源,同时还有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中国散裂中子源,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华为欧洲小镇等,是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核心区。

来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曹俪原对这里十分熟悉。2020年,曹俪原从加拿大一所高校毕业。后来,其先生拿到了华为的offer,她便决定一起回国,同时寻找工作机会。在上飞机前几个小时,她收到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offer。

2021年6月,曹俪原正式入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曹俪原是黑龙江人,刚开始还担心不能适应广东的气候。但经过几年的生活,曹俪原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这里的气候总体还是挺舒适的。天气不会极端,夏天不时下点雨,冬天很暖和,对北方人很友好。”

在这里,曹俪原也实现了职业发展道路的转变,从一位算法工程师转到综合事务部行政岗位。她说,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职工人数已超过1000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除了工作,曹俪原在生活中也日渐融入这座城市。她重拾幼时的爱好——二胡,跟一位学习舞剑和扬琴的同事一起参加了松山湖的“湖人秀”比赛。曹俪原还加入了松山湖民乐团,认识了很多松山湖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并跟他们一起参加各种演出。

“这里不仅是我第一份工作所在地,也是见证我成长的地方。”曹俪原说。

图片

曹俪原(左)在“松山湖文明号”巴士直播间。

松山湖是最宜居的地方,“来了就不想走”

如今的佳纷天地广场,道路整洁、店铺林立、景色宜人。登上巴士,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生态学博士吴鹏举的思绪一下回到近20年前。

“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荔枝林,附近有一口池塘。”吴鹏举称,当时,生态园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松木山水库污染也比较严重。吴鹏举于2005年来到松山湖,至今已有19年,是一名“老湖人”,一直从事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事业。

巴士出发后,沿途满目皆绿,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这让吴鹏举颇为自豪。“这些年来,松山湖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原来有污染的地方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和修复,环境越来越好了。”

2022年底,吴鹏举在松山湖生态园寒溪河三角洲湿地观鸟时,发现了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这也是东莞地区首次记录到东方白鹳。2023年,东方白鹳以及其他十余种濒危鸟类又现身松山湖栖息、觅食。

图片

吴鹏举在松山湖生态园寒溪河三角洲湿地拍摄到东方白鹳。作者:吴鹏举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东方白鹳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这说明松山湖的环境确实不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吴鹏举称,松山湖现有约157种鸟类、近千种植物、三四十种鱼类,绿化覆盖率超过60%。“松山湖的绿美建设,无论在东莞还是大湾区,都做得非常好。”

“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可以相互促进,重要的是要采用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吴鹏举说。

在松山湖生活了近20年,吴鹏举对这里感情深厚。他说,自己去过全国30多个省市,综合考虑生活、教育、交通等各种因素,“松山湖是最宜居的地方,没有之一。”“这里生态环境好,有很好的居住条件,物价不是很高,孩子上学方便;交通便利,去广州、深圳都很近。总之,来了就不想走。”

图片

吴鹏举在“松山湖文明号”巴士直播间。

“在这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在科技力量与生态文明并行发展的同时,松山湖的文化艺术氛围也日益浓厚。

此次巴士直播间活动途经了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2022年,松山湖管委会让出行政办公区,规划打造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进一步丰富松山湖高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项目将以“主题展厅+格调商业+特色活动”为定位,打造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基调、生态休闲为整体氛围、精神社交为核心内容、特色商业为配套的新生活方式。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松山湖分会会长李缨对松山湖的文化建设感受颇深。

李缨于2006年来到松山湖,至今已有18年。“刚到松山湖的时候,完全没有烟火气,开车去上班,有时都找不到路,那种焦虑和着急,现在还历历在目。晚上更不敢出门走路,整条道路上没有一个人。”她回忆道。

如今,松山湖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烟火气越来越浓,高层次人才也越来越多。“出门随便碰到一个人就是博士、科学家。”

图片

李缨在“松山湖文明号”巴士直播间。

此外,松山湖举行的文化类活动也越来越多,包括画展、书法大赛、音乐会等,李缨也经常参加。“可以碰到很多志同道合、同频共振的人,也让我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有一种心灵归属感。”

李缨和很多同事都喜欢看花。“这里的四时美景令人陶醉,春天的黄花风铃木、秋天的美丽异木棉,让我们感叹‘人间值得’。”

李缨住在松山湖北部,此次巴士直播间活动的最后一站是松山湖北站。今年5月26日,“大湾区大号地铁”开通运行,为松山湖北站带来了巨量人流,也使松山湖北部片区交通优势显著提升,带来多重发展利好。

作为东莞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松山湖北部“产业森林”蓬勃生长。目前,这里共汇聚了近7000家企业、9000多家市场主体,是辐射引领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板块。

图片

 二十一年如一日,守护松山湖洁净之美

当天巴士直播间活动所经之路,道路清洁明净、井然有序。这背后,离不开“城市美容师”的辛勤付出和日夜坚守。

2003年6月,环卫工人周霞来到松山湖。“刚来的时候,很多路都还没开发,我们就负责种花种草种树。”周霞回忆称,五六年前,她开始负责松湖烟雨景区绿化养护工作。

21年来,周霞看着一条条道路建成,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也见证了“松湖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日渐增强。“以前路上垃圾乱七八糟的,现在很少有乱扔垃圾了。”她说。

图片

周霞在“松山湖文明号”巴士直播间。

二十一年如一日,周霞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洁净之美,多次获得松山湖“环卫先进个人”称号。目前,周霞是松山烟雨区域绿化工作组长。

周霞的初心很简单,“自己负责这个工作,就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松山湖也在回馈这座城市默默付出的“美容师”。近年来,松山湖在炎炎夏日设立“爱心冰柜”,为包括环卫工人在内的一线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消暑饮料,让周霞倍感暖心,“感觉很好、很周到”。


统筹:南都记者 梁锦弟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见习记者 李晓艺

摄影:南都记者 唐国轩 实习生 薛瑞斌 蔡莉莉(除署名外)

南都东莞双引擎工作室出品

编辑:田玲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人在松湖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