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全国科创“优等生”是如何炼成的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4-08-13 18:21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专章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惟创新者能致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如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连日来,奥一新闻走访调研发现,广东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抓住关键重点,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广东力量。

今年初,随着“力箭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形式发射升空,标志广东商业航天跃上崭新台阶。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典型的代表之一,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万亿市场规模的新赛道即将扬帆起航,为相关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

广东瞄准这一未来产业,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同步发力,凭借坚实奋斗者的精神、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充分的政策支持,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

目前,“广东造”力箭一号系列运载火箭已将37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已投入使用……通过深入布局火箭、卫星和应用上下游全产业链,目前已形成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新格局。

“从0到1”引进“大院大所”、到“1+1>2”形成集成创新体系化竞争优势,再到教育、科技、人才汇集的良好创新生态构建,广州南沙做实、做大卫星板块,正是广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一个生动写照。

“从0到1”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质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逐梦九天”的梦想从未消逝。8月5日,中国版星链发射,商业航天正式落地,成为低空、无人驾驶后又一个0到1的行业。

从2014年国务院首次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指导意见,到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截至目前,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0家,2019—2023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由0.84万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大关。

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同步发力,凭借坚实奋斗者的精神、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充分的政策支持,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

早在2022年8月,《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探天九条”)发布,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如,对引进商业航天企业的投资机构,最高按500万元给予奖励;研发补贴最高5000万元;每成功发射一枚火箭、一颗卫星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按发射保险费用的50%给予补贴。

“广州非常重视引进‘大院大所’,通过双方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最后促成产业的落地和发展,这是非常具有广州特色的发展方式。”广州市科技局前沿与高新技术处四级调研员杨欣卉表示,广州首先通过“央地共建”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共建空天科技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成功引进中科宇航落户广州,可以看做是广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样板案例。

据了解,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平台,2022年6月,中科宇航总部迁入广州南沙,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基地,填补了广州在航天制造业上的空白。

谈及落户过程,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秦峰此前在接受奥一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科宇航选择落户南沙是一场‘双向奔赴’。广州南沙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集成电路、半导体等方面产业基础优势较强,在这里能够更好地与优秀企业合作。”

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主”,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在广州南沙的落成,宣告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精益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投产运营,将带动千亿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汇集。

除了探太空,入低空也是广东省目前正着力发展的重点。走进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正致力让乘搭“空中的士”成为可能。据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表示,旅航者X2是由小鹏汇天自主研发的制造的一款双人智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2023年1月,旅航者X2正式获得由民航监管机构颁发的特许飞行证。

“到2030年,深圳每个市民可能将拥有3台机器人:家里一台服务机器人,工作一台助理机器人,出行还有无人驾驶汽车或低空载人eVTOL。”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向记者分享他所畅想的未来城市。在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技术正被尝试运用于更多生活场景,从而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

 


“1+1>2”形成集成创新体系化竞争优势

科技是国之利器,是牵动世界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从低空到太空,从虚拟到未来,从微观到宏观,广东正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等新的增长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近日在介绍广东省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情况时指出: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在发挥高新区产业资源集聚带动作用方面,广东一马当先。深圳、广州高新区均位列国家高新区10强,全省高新区获认定14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2024年8月5日,作为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发布一周年的标志性事件,河套首班深港跨境巴士通车,真正实现“半小时科研圈”。

一个极具产业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科创生态圈,正在河套加速形成。“这里就是中国的‘硅谷’,是我们建设实验室的‘天选之地’。”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今年7月在探访即将投入运营的深圳应用研究实验室时表示,深圳的优势得天独厚,这一投资超10亿元的新设实验室正位于河套深圳园区,未来这里将汇聚一支超千人的中外高端人才研发团队,大力开展硬件开发、智能制造等研发业务。

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集聚13个专业化园区,提供了近8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研空间;汇集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440多家科技企业;落地超160个高端科创项目;引进16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今年集中揭牌的10家行业级中试转化平台,将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2023年底,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牵头,珠海市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为主要参建单位的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刘良表示,正谋划布局中医人体免疫防御“天盾”开发等五大领域。“未来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全面分析和记录患者红肿热痛的精细数据,逐步使中医药传统的以个人经验为主的临床诊疗模式向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诊疗模式进行改变。”此外,该实验室还将聚焦中药新药创作。他认为:“就中医药产业而言,横琴是多元优势的集成地。希望利用港澳国际化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科技向高端迈进。”

 

科技体制改革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专章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40多年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广东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之首”。 经济总量连续35年居于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市场经营主体1800多万户居全国第一,世界500强企业有350多家在广东布局……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当前,广东全省上下,正全力开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实践探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体制的改革则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谋篇布局,提出了多项突破性、首创性规定,其中有40余项规定在广东省立法层面首次明确,以地方性法规为科技创新“松绑”“赋能”。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广东的特色优势。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介绍, 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支持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总支出近40%。在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组建第一批5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探索基础学科“稳定支持+长周期考核”。吴世文表示:“希望我们的支持措施,能让搞基础研究的人安心坐10年‘冷板凳’,而不用担心科研经费。”

在制度创新“活水”灌溉之下,广东科技成果正在破土萌芽。 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支持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总支出近40%。在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广东组建第一批5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探索基础学科“稳定支持+长周期考核”。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2023年广东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960项,获资助金额28.60亿元,立项数目、获资助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7.6万家,连续8年全国第一;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发展方面,2023年全省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数近5万项、金额约4400亿元;在科技人才方面,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广东。2023年新增两院院士13人,全省研发人员超135万人、约占全国1/7。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林诗妍

编辑:管玉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