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它正在深度影响和赋能我们的生活。8月12日起,为期一周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2024年公益夏令营活动在深举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文学少年。他们在构思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也不免会遇到“能不能用Ai来辅助创作”,“Ai写作到底是给我助力还是给我阻力”的问题。
在一个以科幻文学创作为主题的夏令营中,“用Ai生成作品”这件事本身就挺“科幻”的。事实上,这批观念前卫,意识先锋,对新生事物的发展趋势十分敏感的科幻文学少年,是最早关注,使用和体验Ai创作的一批用户。他们对待Ai的态度是“不吹嘘,不夸大,客观看待”。
学子声音:Ai更像转述者而不是创造者
“现在看来,目前版本的Ai,在写作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完成‘学校八股文’。”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集团)石厦初中部学子李嘉琦坦言,在特定文本和题材的写作上,在资料检索和信息收集上,Ai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但在需要创意的写作中却未体现出特别明显的过人之处。
“我笔下的科幻小说经常需要展现我对未来世界的狂想,由于其参考样本极少所注定的虚构性,我偶尔会撞到自身想象力尽头的高墙。于是我曾通过输入指令,让写作类AI帮我生成未来的图景,从而帮助自己打破瓶颈。”山西师范大学学子赖汝君谈到了她使用Ai的初衷。
赖汝君认为,AI可以按照既有的指令被动地表达内容,但是字里行间往往缺乏灵气,创造不出新颖的剧情,文字风格也乏善可陈。“它们甚至经常误解使用者的意图,生成一段与使用者所需大相径庭的滑稽文字。AI的核心是人为搭建的大语言模型,它们通过模仿人类,为其他认知水平不同的人类解答,我认为它更像转述者而不是创造者。”
河南大学学子卢希昊也有相似的体验。“我在科幻写作过程中经常使用过Ai,主要使用Ai帮助收集一些资料,以及对部分不满意的语句表达通过Ai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形容和表达,我更倾向于认为Ai是一个超级好用的搜索整理工具,而不是优秀的创作者。”
Ai不一定是助手,也可能是对手
或许当下Ai在科幻创作上并未体现出比人类作者更强的可替代性,但一些“隐藏功能”的开发,也值得关注和体会。“我们不一定把Ai当成助手,但是可以把它当成‘对手’。”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翰林学校学生李泊辰提到,因为Ai的强大检索功能,在“打辩论赛”的时候可以搜集和积累很多辩论的理据和素材,同时,也可以将Ai视作一个“模拟对手”,与之进行“辩论”,从而更加完善自己辩论的逻辑和体系。“这样的人机结合,是能够迅速提升思辨能力的。”
也有学子认为,人类要想真正驾驭Ai,让Ai达到极致的效率,要用“问题”去牵引Ai,而不是让“指令”去使唤Ai。“你输入一个命令,让Ai按照某个主题给你写1000字的文章,这时候可能Ai就宕机了。但你要是换一个问法,能够给它提示或者引导,那它可能就源源不断地给你提供素材。”因此,如果掌握Ai的使用规律,为Ai设置适宜的问题组合,Ai就有可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生产力。“如果延展开去,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职业,叫‘Ai问题师’?”
正视并挖掘Ai的现实价值,也理解它目前的局限性,少年作者们在驾驭Ai的“赛道”上走出了相对领先的步伐。未来,也有可能会诞生少年作者与Ai“共同创作”的科幻作品——这样充满“科幻含量”的一幕恐怕近在咫尺了。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编辑: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