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改革县动力丨对话南雄市委书记柯建忠:打造近悦远来的粤北文旅名城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4-08-20 09:57
图片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再次传递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鲜明信号,吹响了新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广东将“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在改革创新上持续输出新鲜经验。

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南方都市报推出“广东改革县动力”系列报道,聚焦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的改革举措,对话各试点县(市)委书记,寻找广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探寻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为改革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提供样本和参考。

韶关南雄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毗邻江西赣州,是古时中原人翻越梅岭抵达岭南的必经之地,自古便有“雄郡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之称。

这里人文荟萃、风光旖旎,有横亘古今的珠玑古巷、梅关古道,也有斑斓磅礴的丹霞地貌。历史与自然的交叠,共同绘就了一幅耐人寻味的南雄文旅画卷。

随着老城提质、北城扩容,南雄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道路纵横交错、高楼拔地而起、公园花香四溢,宜居宜业宜游的格局初显。

“产城融合、人文互动、山水共生。”围绕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南雄正立足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充分发挥苏区政策红利,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粤北门户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南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南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92%。

2023年11月,南雄入列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市、区)名单,并于今年获评进位类县优秀等次。今年5月,广东公布首批15个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南雄名列其中,是韶关唯一上榜的县(市、区)。

接下来,南雄将如何在城乡规划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等方面做好改革文章,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南方都市报就此对话南雄市委书记、市长柯建忠。

挖掘特色文化

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

南都:近年来,南雄以“进位类”入选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名单,是韶关唯一入选的县(市、区)。今年5月,南雄又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您认为这些机遇对于南雄打造粤北文旅名城有哪些意义?

柯建忠:我们认为这些积极信号与南雄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尤其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将促进南雄文商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南雄打造近悦远来的粤北文旅名城筑牢坚实基础。

南雄市文旅资源丰富,目前全市拥有文物保护单位59处、旅游资源单体740处,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个。近年来,南雄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示范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珠玑巷姓氏文化节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广东县域民俗文化节庆”,“银杏染秋”被评为省最具影响力旅游品牌,以“梅岭鹅王”为代表的特色菜肴多次登上央视《华人世界》《舌尖上的中国》等栏目。

图片

帽子峰森林资源丰富。受访者供图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以文旅商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我们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能够更好统筹县、镇、村各自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做活文旅商贸业,从而提高县域经济总量。另一方面,政策机遇也使南雄能够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风貌,补齐市政、环保、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等设施短板,从而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这将进一步增强群众、游客和消费者的幸福感、体验感、安全感。

南都:南雄的镇村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而且拥有不少闪亮名片。接下来,南雄将如何结合镇村建设,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柯建忠: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南雄把镇村建设作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挖潜镇村自身特色,强化强镇富村公司平台功能,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红色旅游等,不断完善旅游公路、民宿等配套服务设施,高品质打造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同时,我们结合典型镇村培育,将特色文旅资源串珠链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区)。如,依托银杏、毛竹、温泉等资源,以城区至帽子峰为主线,打造“春夏赏花摘果”“秋冬观叶旅行”的四季旅游“银杏染秋”示范带。同时,围绕珠玑古巷景区、梅岭鹅王商业街以及南药、丝苗米等现代农业产业园,串点连线成片打造“广府原乡·红色苏区”环珠玑省际边界高质量发展区。预计到年底,“银杏染秋”乡村振兴示范带接待游客超36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3亿元,“广府原乡·红色苏区”高质量发展区吸引游客达40万人次,带动沿线餐饮业、民宿等产业增收超亿元。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打造韶关城市副中心

南都:在最新的韶关市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一主两副”新型城镇化格局,其中,南雄被赋予了城市副中心的角色。基于此,请您介绍一下南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是如何谋划的?

柯建忠:将南雄城区定位为韶关两个城市副中心之一,这对南雄来说,既是推动韶关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责任,也是自身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模式的使命。

当前,为更好谋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我们设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专班,并制定了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初步工作方案,目前正大力推进南雄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4—2035年)》编制。

在具体规划方面,南雄把县城规划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支撑,以此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目前,规划已初步确定了县城“一环、一轴、一心、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一环为打造浈江、凌江、金刚河环城五彩风光带;一轴为修复以浈江路﹣大成街﹣洋汾水路共同组成的串联浈江南岸、北岸及北城的精神轴线;一心为建设以浈江北岸三影塔及其周边区域为重点的城市客厅;三城为推动外圈产城融合、中圈新城建设、内圈老城焕发活力。

图片

南雄城区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我们相信,通过提前谋划、重点部署,规划将为南雄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粤北门户城市绘制发展的新蓝图。同时,也将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更丰富的经验。

南都:通过规划,南雄得以进一步梳理了城市空间和发展格局。在您看来,这些举措在不同层面上,对南雄的城市或角色定位有何积极影响?

柯建忠: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将提升南雄的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将增强南雄的外部影响力。

首先,作为城市副中心,我们正以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为抓手,聚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从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绿美生态等9个领域谋划了30项具体工作,以及198项新型城镇化项目(含储备项目),不断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未来的南雄,将成为韶关市重要的生产、集散、服务、创新中心和交通枢纽,这也为韶关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南雄作为省际边界门户城市,将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内陆腹地的“桥头堡”功能,进一步加强粤赣区域合作交流,探索推进交通互联、产业互补、人文互融、生态共建等方面工作,在跨省经济社会事务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扩大城市和区域影响力。

南都: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同时“以人为核心”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关注重点,在这些领域,南雄采取了哪些举措和布局?

柯建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体现在提升县域承载力和焕新人居环境等两个方面。

其中,在提升县域承载力上,我们通过推进产城融合、改善城区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县域的产业和就业承载力,我们将工业园区、北城片区、火车站前片区等区域纳入了城区范围,将园区总规划面积扩大至3.8万亩,并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64家,容纳就业人口约4000人。在城区配套方面,我们不仅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设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城区配套设施,也投入上亿元对雄州公园进行改造。特别是注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今年6月雄信高速全线建成通车,正积极谋划推进赣韶铁路复线(高铁)、雄乐高速、井雄全(广东段)高速、粤赣运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强与外界的互联互通能力。在焕新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以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扮靓城市风貌,并通过改造停车场、更新道路和雨污管网、修复建筑立面、亮化小区灯光等措施,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南雄已累计推进改造老旧小区167个,总投资约3.4亿元,惠及居民户数达8041户。

构建“一园三片区”工业格局

推动教育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南都:近年来,南雄在产业布局调整方面已有诸多举措,南雄市如何通过这些举措,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的?

柯建忠:我们认为,产业兴旺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没有产业支撑。当前,南雄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打下扎实基础。这些举措和成果,将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区“落地生根”提供便利。

图片

南雄工业园区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在工业方面,南雄正以工业园区为主阵地,着力构建“一园三片区”的工业空间格局,通过培育壮大先进材料、新材料(竹纤维、银杏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绿色植保等主导产业,并通过完善商贸设施和消费功能、强化就业创业支持等,让老百姓能进城、住得下。目前,南雄工业园区成功列入全国31个发展农药产能重点园区之一、是广东省唯一入围的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农业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成功创建丝苗米、南药、丝苗米产业园(扩容提质)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达10万亩,成功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粤字号”农业品牌2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1个,获得了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以及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等诸多荣誉。


图片

南雄市开展高标农田建设。受访者供图

南都: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区聚集,增强人民幸福感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您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如何更好地惠及民生?

柯建忠:我们认为,民生福祉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公共服务体系,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不断推动教育和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投入5亿元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搬迁建设,先后完成市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异地搬迁建设和妇幼保健院院区整体搬迁工作。在补强教师和医生资源的工作上,我们针对中小学某些科目较为薄弱、医院里病患多的科室医生不足等问题,正计划有针对性地招引领军型教师、医疗人才,建强教育学科和医疗科室。同时,也通过返聘教育、医疗等领域退休人员,进一步增强县域教育医疗服务能力。在养老和社区服务方面,截至目前,南雄已建成45家农村居家养老中心(站),18个镇(街道)实现“长者饭堂”全覆盖。此外,南雄还大力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1年至今累计完成改造328户。

南雄名片

南雄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总面积2326.18平方公里,辖18个镇(街道)、236个村(居)委会,户籍人口49万。南雄是原中央苏区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黄烟之乡、恐龙之乡、特色竹乡、银杏之乡,是海内外广府人故乡、中国姓氏文化名都,从珠玑古巷迁徙出去的姓氏达186个、后裔8000多万。


——区位交通。南雄地处“双区”辐射内陆腹地的枢纽位置和黄金通道,韶赣铁路、韶赣高速、雄信高速、国省道贯穿全境,距韶关丹霞机场、韶关高铁站、江西赣州黄金机场约1小时车程,谋划争取建设韶赣高铁、井雄全高速、雄乐高速和粤赣大运河等交通要道,加快融入湾区城市2小时生活圈。


——产业发展。南雄是国家和省“产粮大县”,拥有丝苗米、南药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0万亩。以南雄省级高新区为主阵地,突出制造业当家,初步形成了以先进材料、新材料(竹纤维、银杏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绿色植保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区成功列入全国31个发展农药产业重点园区之一、是广东省唯一入围园区,涂料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城乡融合。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色优势,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百千万工程”,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全省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名单,2023年度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结果中,南雄市获评进位类县优秀等次。先后竞得全国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领跑县”等荣誉称号,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2023年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成功列入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全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县。


——历史人文。南雄设县始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群山环抱,中部为狭长丘陵,称“南雄红层盆地”,蕴藏着大量恐龙等古生物化石;银杏种植历史悠久,有银杏树10万多株,是国内纬度最低的天然银杏生长区域、广东省唯一的银杏主产区;拥有香火龙等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等一批名胜古迹;水口战役、红军长征入粤第一战在南雄打响,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南雄留下了光辉足迹。


——生态文明。南雄市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08%,毛竹总面积50万亩,是广东省毛竹的主要产区之一。先后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储备林项目落户南雄,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银杏产业分会在南雄成立,南雄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文旅资源。全市拥有文物保护单位59处、旅游资源单体233处、旅游景区19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2个(珠玑古巷·梅关古道、帽子峰旅游景区),成功入选第三批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被推介为“全国9个最美银杏观赏地”之一,“银杏染秋”被评为省最具影响力旅游品牌,以“梅岭鹅王”为代表的特色菜肴多次登上央视《华人世界》《舌尖上的中国》等栏目。


——民生事业。市政务服务大厅获评省标杆大厅,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入选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创新打造“亲情连线”服务项目,被省委宣传部推荐上报中宣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及全国文明实践案例。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朱唯信

设计:李毅然 刘妍妍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编辑:卢婉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广东改革县动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