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学城:科研人才兼任社区科技委员,激活创新“末梢”

南方都市报APP • 光明大件事
转载2024-08-23 14:31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从海外回来,感觉没有哪个地方像光明科学城一样,能够把科技融入群众做得这么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级主管程飞博士在“跟党一起创新·科学星火”活动中这样说。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光明科学城结合实际,依托辖区内大院大所人才资源,在社区设立“科技委员”,并试点在社区以下的片区网格(“小分格”)设立“科技指导员”,利用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兼职科技委员机制,拓宽基层治理渠道

今年4月初,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三利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代表集聚一堂,在光明区委的组织下共同讨论如何让科技和基层治理擦出“火花”。

“就我们中大来说,有很多研究基层治理的课题,很多教授都非常有兴趣,希望能更多地深入社区”“我现在的研究领域是社区的智慧化治理,如果能和社区直接合作就太好了!”……各位科技工作者热情高涨,结合自身工作各抒己见。

经过数次研讨,“跟党一起创新·科学星火”活动在科学城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区委遴选了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霍丙忠在内的56名科学家、企业家兼任社区科技委员和中小学科学校长,并在有条件的6个“小分格”设立科技指导员。

“跟党一起创新·科学星火”活动明确了科技委员、指导员开展科普宣传、利用科技惠民等十项工作职责,促进了高校、社区、企业的联动,科技委员们前往社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科技+治理”的星星之火,让光明科学城的创新版图更加闪耀。

发挥自身优势,培育科学素养

在科技委员带动下,70多位科技工作者到社区深入宣讲,开展科学讲坛、科学实践、科学对话等交流活动,他们从居民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化内容为切口,讲述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

深圳湾实验室科普中心执行主任袁汇博士从“创新的下一代”入手,聚焦亲子关系,向玉塘社区群众介绍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公明社区科技委员、深圳永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德南以本公司的产品防刺服为例,介绍了新型材料的应用方式,为社区安全提供物料保障;甲子塘社区科技委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侯天凤博士从合成生物的角度入手,对生命形态进行了剖析,从不同的视角带领居民们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在科技委员的带动下,社区的科技氛围日益浓厚。社区举行社区科技文化节,社区党委结合社区文化特色举办党群科技大集市,通过高科技企业产品展示、趣味科学运动等形式,引导辖区群众参与科学体验,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科技素养。

参与社区治理,充分结合实践

除了举办活动、进行科普之外,科技委员和指导员也积极助力社区决策和事务管理。在社区牵线下,22名科技委员和指导员到企业园区、小区、城中村调研,社区文旅发展、安全防护、垃圾排放、电动车摆放等民生问题都是走访的内容。

在光明区首批启用的科技驿站中,科技委员们和社区“两委”一起召开党群议事会,和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在此基础之上,光明街道借助科技委员的力量和中山大学开展党建共建,推动校地共建,打造了光明街道迳口社区文旅“AI矩阵”。科技委员何琛带领实践团走访迳口麒麟队,利用AI技术对麒麟舞进行数字化记录,方便麒麟舞爱好者学习,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传承非遗文化。何琛还带领实践团收集迳口村人文、美食、景点等信息,开发出“AI小迳”智能人机交互系统,为游客提供指引,促进了社区文旅的发展。

任职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的科技委员蓝恭旻也在走访社区中发现基层对于利用AI解决治理难题的需求十分迫切,便借助资源推出“追光助理”AI大数据模型,已在社区得到应用。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社区基层治理,科技委员会同政府机关,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社区双向资源清单,通过资源双向对接,促进社区、高校的互惠互利。

有的社区希望高校和科研机构能给社区青少年多开展一些科普活动,接到需求后,科技委员们联动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跟党一起创新·科学漫城”活动。在线上,科技委员和高校教师担任评委,开展“科学城少年说”,鼓励青少年讲述自己在科学城与科技结缘的故事。线下,科技委员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科研机构和科技馆、参与科技夏令营等活动,将科技的种子厚植于心。

科技赋能社区治理的星星之火,正在光明科学城这片科技热土上绽放出更闪耀的光彩。

内容来源:南方+

编辑:王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