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严格制定进校园“白名单”,未列事项一律不得进校园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4-08-29 18:23

南都讯 记者潘珊菊 吕虹发自北京 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加重了教师负担,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就如何落实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具体工作安排,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在8月29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称,下一步将严格把好“入口关”,指导各地严格制定进校园“白名单”,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同步还将建立监测、举报、核查等机制,适时开展“回头看”整改,强化跟踪问效。

图片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

俞伟跃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轻教师负担,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基层减负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开展了遏制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专项行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制定准入标准。指导各地梳理分析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基本情况,厘清社会事务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主责主业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各地均结合实际研制准入标准,“入口关”要严格把好。凡是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宣传不良价值导向以及含有商业行为的活动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第二,建立审批报备制度。指导各地加强统筹协调,严控总量,目前全国各省均公布了进校园“白名单”,通过“叫停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压减进校园事项。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

第三,规范过程管理。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倡导进校园活动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避免形式主义增加教师负担,并且要求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

南都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下一步,教育部将强化跟踪问效,持续深化整改,适时开展“回头看”,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地区,加大指导整改力度。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将进一步强化宣传推广,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此外,还将建立监测、举报、核查等机制,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统筹推进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抽调借用等工作,构建起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起减轻教师负担、规范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