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珠江新城地铁四十分钟的小谷围岛,可能是广州最没有“班味”的地方。近4万高校大学生齐聚一座江心岛,回学校也被称为“回岛”。野岛村庄如何变名校?大学城何以承载城市历史记忆?30余张照片带你回顾20年广州大学城的青葱岁月。
2004年9月6日,有超过1万名新生来广州大学城报到,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在内的十所大学在大学城安了新家。
2004年8月26日开始,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等陆续把5000多名在原校区学习的大学生接上小谷围岛。 南都资料图
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开始拥有大学城校区。在2004年的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中,华南理工大学扩招1672人。 南都资料图
还未开业的广州大学城商业中心。 南都资料图
上大学,曾经离很多广东人十分遥远。彼时,广州高等教育普及率低,2002年广州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只有9.25%,广东省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仅居全国第12位。建设大学城的根本动因就是加快高教发展,增强广东发展后劲。
2001年12月,《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从2003年10月开始,之后的19个月里,10个大学校区一期工程建起了141幢共230万平方米的建筑。
建设中的广州大学城。 南都资料图
建设中的广州美术学院。 南都资料图
建设中的南沙港快速路,于2004年12月31日开通主线。 南都资料图
广州大学城总投资预计在330亿元左右。据报道,在大学城的征地拆迁中,广东省政府投入30亿元,广州市政府投入了20亿元;在大学城建设中,广东省政府把原来直接给予高校建设的资金变成了贷款贴息,促进了高校办学积极性。
建成后的广州大学城成为学生的精神乌托邦,从大一军训的军装到求职时穿成大人模样,十所高校学子的青春回忆在此交织,内环夜跑、中环散步、外环骑车……广州大学城学子也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岛民”。
中心湖公园适合发呆,商业街负责消费,对岸的小洲村承载文艺。至于传说中的黄埔军校,就在隔壁。
2008年1月8日,广州大学城客运站开业,一乘客在售票厅询问票务。 南都记者方谦华 摄
2008年11月30日上午,在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旁举办的招聘会上,一位高位截肢的大学生正在看报纸了解招聘会信息,他就读于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商务英语系。 南都、N视频记者谭伟山 摄
2009年4月26日,在广州大学城举行的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毕业生们冒雨排队应聘。 南都记者方谦华 摄
2013年9月6日,华南理工大学2013学年新生在广州大学城华工体育馆报到。 南都、N视频记者谭庆驹 摄
2011年8月28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生开学报到的第一天,大一新生们在家人的陪伴下大包小包地往学校搬。 南都、N视频记者冯宙锋 摄
2011年8月28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生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母亲为儿子整理床铺。 南都、N视频记者冯宙锋 摄
2014年6月17日晚,众多体育明星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1000多名师生一起,进行公益荧光募跑,共募集150万元。 南都、N视频记者邹卫 摄
2013年9月17日。大学城中心湖。番禺区第八届星海艺术节系列活动之“逐梦青春——大学城金秋音乐晚会”在广州大学城中心湖畔举行,近万名学生在湖边观看。 南都、N视频记者邹卫 摄
2014年,大学城的朋友圈再次扩大。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两所高校进驻大学城南岸的新造镇。大学城的公共交通早已不是单一的公交:2005年地铁四号线开通,大学城南北各设一站;2010年广州开通BRT,B25路(前33路)公交化解了从市区“回岛”的焦虑。在商场和同学看个电影,吃顿大排档,再回学校打球,岛上的设施越来越完善,大学城逐渐从一座孤岛真正成为一座人气之城。
2014年7月22日,大学城教师公寓南区即将封顶。 南都、N视频记者邹卫 摄
2011年11月10日,大学城地铁站门口,摩托车在载客,起步价堪比出租车。 南都、N视频记者邹卫 摄
2016年2月27日上午,一辆从广州大学城北地铁站至广大公寓站的“如约巴士”停靠在大学城北地铁站外,帮助即将开学的大学生们便捷返校。 南都、N视频记者马强 摄
2019年11月9日,广州大学城中心湖畔,暖阳中很多市民在放风筝。 南都、N视频记者马强 摄
2019年5月17日上午,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博物馆距离康陵几百米远。2004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小谷围岛涉及的18平方公里区域进行先期考古调查,实际发掘面积近10000平方米,发现南汉烈宗刘隐的南汉德陵和南汉高祖刘䶮的南汉康陵。 南都、N视频记者谭庆驹 摄
航拍位于广州大学城内的岭南印象园,是典型的岭南传统风格建筑群落。2024年8月。 南都、N视频记者徐杰 摄
航拍广州大学城。2024年8月。 南都、N视频记者徐杰 摄
航拍大学城中心湖。2024年8月。 南都、N视频记者徐杰 摄
航拍位于广州番禺小谷围岛的广东科学中心。2024年8月。 南都、N视频记者徐杰 摄
航拍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2024年8月。 南都、N视频记者徐杰 摄
航拍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2024年8月。 南都、N视频记者徐杰 摄
航拍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2024年8月。 南都、N视频记者徐杰 摄
一句调侃“回岛”,大学城学子们就对上了暗号。建成20年来,超80万毕业生、1500多名博导、67名院士从广州大学城走出。
广州市的发展建设从不乏大学城毕业生的身影,他们的第一桶金也往往来自大学城里。九尾科技、新云开物、探迹科技、小鹏汇天…… 从小点子变成大项目,大学城里飞出“独角兽”不算稀奇。众创空间超过4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超300个、213个市级以上实验室、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岛”……从纸上到地上,甚至到天上,与其说岛民最年轻,不如说岛民最有生命力。
再次打开地图,广州数座岛屿嵌在珠江中心,小谷围岛规划齐整,岛和岛民一直都与城市同呼吸,和湾区共脉动。《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建成自立自强的创新之城,以“三轴”凝聚发展合力,其中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至南沙科学城,串起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等节点的“活力创新轴”正是这条挺起的“弓弦”。当时代的风再次拂过小谷围,大学城,此刻正青春。
文字:南都、N视频记者黄薇
图片:广州市档案馆 南都、N视频记者徐杰 谭庆驹 谭伟山 冯宙锋 邹卫 马强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魏雄锋 黄薇 徐杰 邵嘉慧 武艺璇 实习生 谢和洋 王琦 李颖珊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