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学校将为每一名入学的新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事实上这个AI学伴在清华今夏的暑期学校中已经开始试用。”在8月30日召开的第三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在开幕致辞中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学校开设了不同层次的AI通识课和高阶课程,目前已经建设了154门人工智能课程,有84门AI赋能的教学试点课程已经或即将在本学期开课,其中72门课程配备了人工智能的助教系统。”李路明宣布。
本届论坛以“可能性的边界: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为主题,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法尼亚·贾尼尼等在内的多位教育专家大咖与会并致辞。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主持。
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来自欧洲教育与社会政策研究所、索邦大学、剑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雪城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球教育机构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论坛。
李路明致辞
论坛致辞中,李路明表示,高等教育不仅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培育支撑作用,也正在被发展迅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和塑造。人工智能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边界,使个性化学习的普及成为可能;拓展了教师教学的边界,使高质量教学的普及成为可能;拓展了大学治理的边界,使智慧治理的普及成为可能。
清华一直走在AI赋能高校专业改革探索的前沿,据李路明校长介绍,近年来该校启动了包括“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建设、开设不同层次系列AI课程、研发学生AI成长助手、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等多项举措。“在今年清华113周年校庆前夕,清华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来担任首任的院长,以高定位和新机制打造中国自主的AI顶尖人才和原始创新的基座。”李路明表示。
发言中,李路明也提到了AI带给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只是知识传授,相对于大模型数据库的海量存储与迁移,人类教师一定大大落后于AI的。如何发挥保持好教师的核心地位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李路明还援引了如AI不当使用可能引发的学术不端、算法偏好形成的信息茧房、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数字鸿沟等等诸多问题。他认为,教育从业者应该更多地以乐观、开放而谨慎的态度做好应对,坚守高等教育的伦理边界,在高校中合理地、负责任地应用人工智能。
林蕙青致辞
论坛中,林蕙青致辞表示,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形态、教学模式和科研范式,推动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她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顺应大势,变革理念,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二是深化应用,优化实践,推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重视伦理,防范风险,发展有温度的、规范的智能教育;四是国际交流,合作共赢,建设智能教育发展的全球共同体。
“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助攻方向,培养大批懂人工智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水平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宋毅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界应迅速行动起来,以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他强调,要面向不同需求,分类培养人工智能通专人才;要建强核心要素,全面升级人工智能教学资源;要深化理论研究,支撑引领人工智能改革创新。
宋毅致辞
斯蒂法尼亚·贾尼尼在视频致辞中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她表示,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助于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增强包容性,以及推动协作学习模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也必须正视并解决人工智能的边界问题。她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指导意见和对伦理问题的广泛建议,呼吁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全球教育界必须采取以人为本的方法,确保人工智能的使用符合道德标准。
此外,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还发布了《超越地平线: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全球发展报告》。该报告分析了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深入思考和前景预测。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文雯分享报告主要内容
据悉,第三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为期两天,论坛由主旨报告和平行论坛组成。平行论坛围绕“重审AI时代的高等教育:价值、目的和伦理”“AI和高等教育治理”“AI赋能的大学课程、教学与评价”“AI与人才培养:跨界圆桌论坛”“AI赋能高等教育的颠覆性创新:构想与实践”等主题展开。
采写:南都记者 吕虹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