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现年轻人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参与气候行动意愿如何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4-09-15 13:59

前段时间,“极端天气下,80、90后可能无法安享晚年”相关文章引发广泛关注,在焦虑情绪背后,年轻人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参与意愿如何?

9月1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的“2024清华大学全球气候传播论坛”上,与会专家谈到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讨论如何吸引这一群体关注气候变化。有专家建议,展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链接怀有公平意识的年轻人。

据介绍,该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气候行动与传播策略”为主题,邀请来自政府、学界、企业、社会组织和媒体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全球气候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向公众传达相关知识成为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图片

在浙江安吉街头“爱心冰柜”前,一名环卫工取用冷冻饮料。近日,针对高温天气,一些城市街头设立了“爱心冰柜”,为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提供冷饮。 新华社资料图

Z世代参与气候行动的意愿强烈,但认为自身能力有限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现,年轻人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如何吸引他们参与,也是会上颇受关注的话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介绍其团队在5月底推出的报告。他介绍,这一报告由能源基金会支持,聚焦Z世代群体,Z世代是气候行动中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在人口占比是20%,“我们好奇的是,Z世代相信什么,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是可以接受的”。

曾繁旭表示,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到,相当高比例的Z世代非常支持在气候领域的国际合作;他们也是既内卷又躺平的一代,经常有很多年轻人说太焦虑,越来越倾向于躺平,但同时他们非常渴望自我提升;他们既期待政府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又想亲身参与,但同时又觉得自我力量很有限。

曾繁旭认为,报告带来的启发是,在传播时要强调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链接Z世代的公平意识。

从普通人的需求出发,推广“绿色生活”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李晓江认为,重要的是让公众知晓,践行绿色生活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能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如何参与等。

如何跟民众更好地互动?除了网络渠道,应该增加政府机关跟民间NGO之间的互动,因为每个NGO代表了一定的人群利益,民众的想法可以通过不同的团体集中反映。

 

建议从社区层面评估气候风险,给脆弱群体更多机会和资源

不少参会者都认为,关注气候变化下具体的人尤为重要。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说:“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说的各种抽象名词,比如‘韧性’‘脆弱’,很大程度上终归要回到任何个体受到的影响和韧性提升上,关乎每个个体的生死、生存质量和尊严。”

他表示,当前,包括在银杏在内的行动者,特别关注个体自身提升适应气候的生存能力,能否在这个时代中先生存下去,且生活得更好的前提不是牺牲他人。

图片

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中)。

包括张伯驹在内不少嘉宾都呼吁关注弱势群体,认为他们贡献的碳排放最少,却是承担了最多气候变化代价的群体。比如,张伯驹举例,在清华校园附近10公里以内有城边村,当暴雨来袭,村里儿童喜欢跳到水坑里玩水,这时如果附近电线掉下来,孩子就会触电,这就是脆弱群体面临的气候风险。

张伯驹认为,如果以社区为单位评估气候风险,在洪涝应急救援中,才有可能看见社区内易受忽视、缺乏自救能力的视障人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从社区尺度落实,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需要政府、民间和商业机构的共识和行动。

不过,张伯驹也指出,脆弱群体有很多智慧和很强的韧性,他们需要一些机会、资源和空间,去实现自我帮助。如果残障群体能有更多机会和救援队链接上,他们内部的自救体系也能搭建起来。脆弱群体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机会和资源均等的问题。

采写: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